王阳明是儒家 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 , 浙江余姚人 。

王阳明是儒家 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文章插图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天泉桥心学教法 。
从此心学总纲来看,王阳明对世界的理解,强调真实存在,即“良知”、“格物”,以及人对事务认知的不同而做法不同 。虽然名为心学,但更强调客观世界对人思想的影响 。
所以,王阳明的学说非常容易被歧义 。因为只要是你看到的 , 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是“格物” 。你认为正确的,需要努力去践行的,即为“良知” 。
心学理论的形成,和王阳明的生平有非常大的关系 。
王阳明历经挫折 , 渐觉人性善恶 。
第一桩 。弘治五年,王守仁参加科举不中 。内阁首辅李东阳鼓励他参加下一次科举,并让王守仁提前做一首状元赋,王守仁当下一挥而就 。其他人却腹黑他 , 说王守仁如果中状元 , 必然目中无人 。三年后 , 王守仁再次科举失利 。面对父亲的鼓励,王守仁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说明当时的王阳明已经看透了一丝人情冷暖 。
第二桩 。明武宗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政弄权,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王阳明上书陈情,为刘瑾嫉恨 , 被借故杖责四十 , 贬诋贵州龙场 , 并于途中设伏欲杀之而后快 。
第三桩 。正德十四年(1519年) , 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 。王守仁故意将假消息泄露给宁王密探,说朝廷已经在南京设伏,准备和宁王决战,并说已经和内线宁王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商量好了对策 。宁王知晓后非常犹豫,错事战机 。
根据以上三件事,说明王阳明对人欲非常了解,善于把握和利用 。这使得王阳明的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在客观上佐证了心学的正确性 。即认知以“良心”,实践至“格物” 。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逝于平定广西叛乱的归途中 。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清初编撰明史 , 为王守仁做传 。
这些都从历史上肯定了王明阳的功绩 。
对明朝有很重要的影响
他本人平定过叛乱,他的学生帮嘉靖争过爹 。
【王阳明是儒家 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的学生唐顺之还帮助过戚继光抗倭,戚继光著名的鸳鸯阵就是他教的 。
整个明朝是无人能撼动心学的地位的 。
到了近代,心学还传到过日本 。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看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才改名叫陶行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