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将"与"帅"的区别是什么呢?

在我国古代的政治家与军事家看来,将帅的地位极为重要 , 正所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在我国著名兵书《孙子》中就这样讲到∶“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另一方面 , 在一次战争中,设法了解对方主将如何 , 对于战争的胜负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我国历史上 , 由于有了得力的将领而改变战争的局面、取得胜利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 。
帅与将的关系
将和帅,在古代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在《说文》中,对“将”字的解释是“将,帅也 。”在古代各种字书中,“将”与“帅”用在军事术语中的本义就是“统率也”、“率领其群也”的意思 。军中的高级指挥员,即“率领其群”的都可称将,在主将之下有副将、偏将、裨将 。在特殊情况下,凡独自指挥一支军队的低级指挥员也是将 。比如《武备志》中说过假如大将不在,则偏裨即称主将;偏裨不在 , 则把总即称主将;把总不在,则哨官即称主将;下至旗总不在 , 则队长称主将 。

古代战争中"将"与"帅"的区别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初期的“帅”可以是一般的指挥员,也可以是最高的指挥员 。不过,早期的“元帅”并非专名,直到唐代才以“元帅”为职官名 , 但仍不常用 。金、元时期,''元帅''很多,地位有高有低 。明清时期,则仅作为尊称 。之所以介绍以上情况 , 是想向读者交待一下 , 古代的帅和将性质相近,并不如现在“帅”和“将”之间有固定的高低或上下关系 。
如何选拔
对于任何一支军队来说,一个得力的将领是重中之重 。但凡是个正常人都明白,将领才能的大?。⒉蝗【鲇诠俳椎母叩停绫彼畏吨傺退怠谩敖辉袢?,以官为序,致败之道也 。”
那么,什么是选将之道呢?古代兵家对此意见比较一致 。我国古代在将才的选取上有若干比较实用的经验教训,而且有一些总结性的论述 。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明确提出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纲领性的见解 。而历代注释和研究《孙子兵法》的军事家也都十分重视这一点 。曹操认为这就是为将必备的''五德'' 。在南宋时期,张俊曾问岳飞的“用兵之术”,岳飞只回答一句话∶“仁、智、信、勇、严 , 阙一不可 。”由此可见,以上五点是为将者必备的 。
【古代战争中"将"与"帅"的区别是什么呢?】在一般人心目中,率大军厮杀于沙场者,只要武力值够了就可以 。其实 , 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将领,必须是“智勇双全”的 。武将要有智谋,就必须认真读书 , 学习兵法,学习前人所留下的丰富遗产,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经验教训 。
当然,“智勇双全”仅仅是一种最精炼的概括 , 其实我国古代对将领的要求还有若干更细致的论述 。例如,《黄石公三略》中就说∶“将,能清(清廉)、能静(镇静)、能平(公平)、能整(整肃军旅)、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指地形之险阻)、能制军权 。”为将应清廉不贪;为将应当力戒骄矜;为将应当有“进不求名 , 退不避罪 , 唯人是保”的高贵品德 。
古代战争中"将"与"帅"的区别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为了选拔合格的将领,古代有经验的军事家十分重视培养将领的接班人 。在这方面,明代的戚继光是一个极为出色的人物 。他在著名的《练兵实纪》中专门有《储练通论》两卷 , 分析“储将材事” 。他认为,将领的培养,要从“将德”、“将心”、“将材”三方面入手,特别要注意“将德” 。就是说,道德品质的培养是第一位的 。为此,要读很多书,特别是读历代武将的传记,只有这样,才可能“心中有定主,不为害挠,不为祸惕” 。有了这种坚实的基础 , “然后进之以杂习器伎(通技)行伍之务,将之以浮鼓(详后)实用之间,则将材成矣 。”戚继光的主张在古代是很有见地的 , 在今天也是很有启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