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
【立秋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立秋的由来】
![立秋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立秋的由来](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26/0U0243308-0.jpg)
文章插图
立秋节气的由来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 , 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 , 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 , 单晚圆秆 , 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 , 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立秋”时节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也是“不修棉”的打顶的最佳时机(“不修棉”的打顶时间要比传统的整枝棉花要延后10-15天) 。整枝棉花“棉花立了秋 , 高矮一齐揪” , 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 。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 , 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 。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 , 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 。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 。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 。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 , 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节气的民间习俗立秋这天除了戴楸叶、喝红豆汤 , 全国各地还各有不同的习俗 。根据老北京习俗 , 立秋这天要多吃肉“贴秋膘”,储存下丰厚的资本好过冬御寒,家家要炖肉,或者炖鸡、炖鸭等 。而在天津和南京等地还流行“咬秋”或者“啃秋”,《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也许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反映了立秋日防病的风俗 。《帝京岁时纪胜》上说:立秋前一天 , 要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 , 到立秋日合家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 。香薷饮是中医的一个古方,由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具有消除暑湿、预防感冒的作用 。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 , 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立秋节气的养生知识生理调养中医认为立秋的养生要诀是,护阳养心防暑湿 。夏日和长夏时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天气火热而生机旺盛,即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最旺盛之时 。现代生活常见的是用空调冷饮来消暑,而过分依赖空调冷饮则会伤害体内的阳气 。中医常说“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在赤日炎炎之时仍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具体来说要注意摄入适当的补养之物,同时可多进搭配适当的汤水和粥品 , 这不但能清凉解暑、生津止渴,还能补养身体 。此外,还要保证睡眠时间 , 有条件的都要午睡 。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为气温过高则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情况,所以这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春夏防暑湿、秋冬防肺燥”,这是广东民间总结出本土地域特点的四季养生要素,涉水淋雨会造成水湿之邪气入侵人体;多食甘腻之品会造成水湿内停机体之患 。因而防“暑湿”的“湿”是既要防外水湿之邪气,亦要防水湿内停之患 。饮食注意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 , 食欲开始增加 。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 , 并为越冬做准备 。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 , 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气中湿度?。?皮肤容易干燥 。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 , 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 。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 。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 。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 , 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
- 小暑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小暑的由来
- 处暑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处暑的由来
- 白露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的由来
- 秋分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秋分的由来
- 寒露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寒露的由来
- 买房子在县城和市区哪个好 买房买县城好还是市区好
- 倾国倾城的美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倾国倾城的美人是什么样子
-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什么意思
- 穿衣打扮搭配 最好看的穿衣搭配
- 于和伟演曹操电视剧叫什么 于和伟演的曹操是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