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清明的由来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

清明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清明的由来

文章插图
清明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清明的由来与含义
清明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 即今天的清明节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 , 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
十多年后 , 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 , 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可是 , 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 , 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 ,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 , 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 ,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 , 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