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财好施,以任侠闻,汉末群雄之河内太守王匡

【轻财好施,以任侠闻,汉末群雄之河内太守王匡】王匡(生卒年不详) , 字公节,中国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 。兖州泰山郡(位于当今中国山东省泰安市东北方)人 。官至河内郡太守 。
起初,在大将军何进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 。何进去世后 , 受拜为河内郡太守 。董卓执政时 , 与各地群雄,同时起兵来讨伐董卓 。最后,因妹夫胡母班的亲属和曹操的联手攻击,而离世 。在纪传体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中,皆有叙述到相关事迹;但是,没像其他群雄一样 , 拥有个人传记 。

轻财好施,以任侠闻,汉末群雄之河内太守王匡

文章插图
人物生平
仕于何进
年轻时的王匡与当时清流派名士蔡邕的交情要好 。本身不吝啬财物 , 热衷地将金钱大量的施舍他人 。因为这些事迹而使他闻名天下 。
中平年间,王匡被大将军何进任用,担任大将军府掾 。当时何进有意诛灭宦官,在强迫其妹何太后支持他后,于中平六年(189年)征召许多名豪杰一同招兵买马,做好歼灭宦官的准备 。因此,属于何进部属的王匡为了执行他的命令 , 返回家乡兖州泰山郡征兵 。他成功征招五百名强健的弓箭手,并且运往位于西边的京师洛阳,准备在起事时使用 。
然而,在同年八月戊辰日(9月22日) , 以张让为首等多名宦官抢先杀害何进,使得整体计划化成泡影 。王匡知道消息后有意躲避家乡 。不久,袁绍再度联合大家讨伐宦官,使得王匡决定与袁绍等人联手 。最后,以袁绍、王匡为首的人马率军进入承明堂 , 顺利地除掉中常侍高望等二名宦官,以及其他宦官 。政变发生后,王匡返回故乡观察时事,不久受朝廷的征召 , 成为河内郡太守 。
起兵讨董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由于董卓专政,控制汉献帝,时任河内太守的王匡与各地的群雄(大多是关东地区)以讨伐董卓为名义起兵 。王匡与袁绍在河内郡驻扎军队,接着群雄互相结为联盟 , 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 。后来 , 王匡派从事韩浩率领兵马,于孟津(离当今河南省孟县西南方三十五里一带,隶属于河内郡河阳县)驻守,并且派遣“泰山兵”到河阳津驻守 。
不过 , 由于董卓虚张声势,使王匡军误认敌方会从平阴县(为今河南省孟津县东方,隶属于司隶河南尹)渡河,而死守河岸 。使得董卓得以用精锐部队经小平津渡河到其后方袭击 , 最后王匡军几乎全灭 。王匡在得知自己的军队被全灭后,返乡招募兵马 。没多久,获得数千名强悍又勇猛的兵卒 。东山再起的王匡转而与张邈商讨双方的盟约 。
在讨伐董卓期间,为了稳固基地河内郡 , 王匡派几名读书人到郡县中暗中观察官民的行为 。只要发现有人犯罪,就抓来押入牢房,严刑拷问他们 。这些嫌犯必须拿出钱财或物资才可以抵罪 , 否则就要与其宗族一同处刑 。王匡想要借由这个手段提升个人威严 。
在实行的过程中 , 王匡由一名读书人的报告得知常林的叔父殴打宾客 。他的心情感到不悦,决定派人收押 。事后,王匡收到一封由胡母彪写的书信 。在信中才知道这样的策略已使百姓们批评不断 。最后他饶恕常林的叔父,并且免除其罪名 。
战败去世
同年 , 董卓派遣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数名朝廷重臣,携带诏书到河内郡,游说驻守在当地的袁绍 。然而 , 袁绍不接受他们的游说,于是派遣王匡收押他们进入牢狱,并为了在众军面前,做处刑的准备 。受押解的官员中,胡母班为王匡的妹夫 , 故在狱中寄书给王匡,并在书信中批判王匡,同时请托王匡在自己死后,要多多照料被遗留下的二位儿子 。王匡读完胡母班的书信后 , 抱起胡母班的二位儿子而开始哭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