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真的有谋反之心吗?真的到底是什么?

韩信,汉朝第一名将,中国最后一位国士,一生塑造二十多个成语的男人 。他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 , 助刘邦夺得了天下 , 最后却死在了吕雉手中 。千百年来,韩信墓前一直挂着一幅对联,上面写着——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那么究竟是韩信谋反当诛,还是刘邦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韩信第一个知己叫萧何,他用国士无双四个字,评价从来没有真正带过兵的自己 。为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萧何月下追了数百里,将心灰意冷的韩信带了回来 。他郑重地对刘邦说:“韩信这种人,是当世无双的国士 。您如果就想龟缩汉中,那韩信没有用;可如果您想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韩信的第二个知己叫刘邦,他让二十多岁的自己,一步登天成了大将军 。多年之后,做了齐王的韩信,依旧记得那个下午——在汉军将领的唏嘘声中,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的毛头小子,成了汉军第二人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那个受漂母一饭之恩,就许以千金相报的韩信 。望着刘邦的身影 , 生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
对于一个真正的士来说,知遇之恩,是值得以性命来报答的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 , 如此诠释国士的真谛——“国士遇我 , 我故国士报之” 。国士无双的韩信,用三分之二的天下,报答了刘邦的拜将之恩 。京索之战击退项羽追兵;平定魏国、赵国、燕国、齐国;而后十面埋伏项羽于垓下;韩信终显“兵仙”本色 。

韩信真的有谋反之心吗?真的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项羽遭遇垓下之围后,楚军说客武涉,对韩信说:“如今汉王与项王相持,您投向汉王那汉王就胜,您投向项王那项王就胜 。如果今天项王败了,汉王下一个要灭的就是您 。您何不背弃汉王,与项王共分天下呢”?
武涉说的没有错:刘邦适合做主公,但项羽适合做盟友 。对籍籍无名的韩信来说,刘邦能让他封侯拜将 。但对于齐王韩信来说,刘邦要的是天下一统 , 而项羽只是想做西楚霸王 。解决了项羽,刘邦一定会找韩信的麻烦,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他要做的是皇帝,而不是霸王 。
韩信真的有谋反之心吗?真的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但韩信对武涉的回答,不关乎任何利益,完全是国士的价值取向 。他说:“昔日我在项王麾下,不过是个执戟郎中 , 说话没人听,献策没人用 。是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军,让我统领数万兵马,令我纵情施展,这才有了今天的韩信 。汉王对我恩重如山,韩信就是死也不会背叛汉王 。请为我代谢项王的美意,但韩信恕难从命”!
楚军说客武涉走后,齐人蒯通又劝韩信作壁上观,以成天下三分之势 。蒯通对韩信说:“您灭了魏国、燕国、赵国、齐国,水淹了龙且二十万楚军,早就功高震主了啊!你归顺楚国,楚人不会信你;您归顺汉王,汉王也会忌惮您;您只能置身事外,成那三分之势啊”!
凭韩信的才智,当然不会不懂这些道理 。但他还是说道:“汉王对我恩重如山,他用自己的座驾载我;和我穿一样的衣服;同我吃一样的食物 。汉王的恩情 , 韩信哪怕穷尽一生也无法报答,我又怎么能背叛他呢”?韩信不是不明白蒯通的忧虑,而是将刘邦的情谊,珍视的比生命更加重要 。
甚至在长乐宫被杀之际,韩信依旧认为不是刘邦要杀了自己 。他大声高呼:“我悔不听蒯通之言啊,今日竟为女子所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韩信依旧认为 , 是吕雉害了自己 , 而不是刘邦 。
齐王、淮阴侯、大将军、相国 , 王侯将相全部做了一遍的韩信,没有刘邦的许可,吕雉敢动吗?而且动得了吗?吕雉杀死韩信,最重要的一环,是派相国萧何去请人 。萧何可不是一般的相国,那是刘邦都猜忌的关中实权派 。当时的吕雉,还不是太后 , 没有刘邦的允许,萧何怎会听命谋害韩信?因此,韩信没有谋反之心,但刘邦依然杀死了“兵仙” 。是功高震主,所以刘邦决定除掉韩信吗?恐怕不是,是韩信的年龄害死了自己 。我们对韩信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兵仙”的光辉上 , 而忽略了他二十七岁就登台拜将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