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斩杀高仙芝封常清

安史之乱发生后,叛军长驱直入,封常清和高仙芝见敌势甚盛,商量后退守潼关避其锋芒,也为日后唐军反击赢得时间 。封常清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之举在军事上是正确的选择,不仅可以拱卫长安的安全,而且也使叛军的进军步伐受到扼制,为唐政府赢得一个喘息的机会,可以乘机调动兵力,调整部署 。然而直到此时,唐玄宗仍对当时的军事态势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以为叛军不日将会平定 。
高仙芝东时得罪过监军边令诚,其怀恨在心 , 在玄宗面前进谗 。玄宗听信了他的挑唆 , 将高仙芝与封常清二人处死,一下杀害两员不可多得的名将,自毁长城 。

唐玄宗斩杀高仙芝封常清

文章插图
封常清临死前草遗表曰:“臣死之后 , 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资治通鉴》卷217)封常清当初率军赴洛阳迎战时,也以为叛军内部人心不齐,以正伐邪,可以迅速获胜 。经过与叛军数次战斗后,才认识到叛军的情况并非如先前判断的那样,而且战斗力极强 。这是一个将军亲身经历过激烈的战斗后获得的宝贵经验,如果唐玄宗能够接受封常清临死前的劝谏 , 也许局面不会很快地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
高、封二人死后,玄宗遂命因病在家休养的哥舒翰率军出征 。哥舒翰虽然是战功卓著、经验丰富的大将 , 但此时病重,不能治事,甚至连生活也需要人料理,因此并不是很理想的统帅人选 。哥舒翰本人也推辞不就 , 玄宗坚持不变 , 哥舒翰只好扶病出征了 。史载:“翰病 , 不能治事,悉以军政委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决,使王思礼主骑 , 李承光主步,二人争长,无所统壹 。翰用法严而不恤,士卒皆懈弛,无斗志 。”(《资治通鉴》卷217)这种情况的存在对战事是非常不利的 。
除了玄宗选用统帅不当的原因之外,朝廷干预前线将领的指挥也是颇犯兵家之忌的一件事 。这件事说到底还是朝廷内部矛盾斗争的一种反映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户部尚书安思顺与安禄山虽是堂兄弟关系,但他知道造反是灭门大罪,不愿因此而为安禄山殉葬 。当他知道安禄山将要起兵反叛时,便入朝奏知此事 。后来安禄山举兵之时,玄宗因为安思顺早已上奏,遂不降罪于他 。
哥舒翰早就与安禄山不和,迁怒于安思顺,遂指使人伪造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书信,然后在其入关之时将送信人擒获,向玄宗献上书信 。接着又以此为据,上表请求诛杀安思顺 。玄宗不察其中有诈,将安思顺及其弟安元贞处死,家属流放岭南 。“杨国忠不能救 , 由是始畏翰 。”(《资治通鉴》卷217)
【唐玄宗斩杀高仙芝封常清】杨国忠为什么要救安思顺?史无明文,不得而知 。但通过此事,使杨国忠看到了哥舒翰的厉害,对其产生畏惧之心,却是真实的 。同时,这也说明在此之前,杨国忠与哥舒翰之间并无政治上的隔阂,直到此时才开始对哥舒翰有了警惕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