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年代简介,司马迁简介( 四 )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 , 人总有一死 , 但"死或重于泰山 , 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 。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 。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 , 也没有害怕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
三、 发愤著 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
1、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 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 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 , 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 。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 , 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可是 ,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