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史书都有特定的文本结构,在唐人刘知几的《史通》中就划分出了六种体例,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其中,《尚书》家也叫记言体,《国语》家则叫国别体;而《春秋》与《左传》两家则合称为编年体,前者发展为年谱、年表,后者则是编年史的代表;《史记》家和《汉书》家合称为纪传体,前者是通史,后者是断代史,他们是隔代修史时的首选体例 。
随着时代的发展,记言和国别两家逐渐消亡,大部分史书要么采用编年体 , 要么采用纪传体 。一般而言,编纂本朝的国史会采用编年史,例如《明实录》、《清实录》等;而隔代修史则喜欢采用纪传体,例如乾隆钦定的二十四史 。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它的体例对后世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章插图
《史记》的文本结构作为纪传体的开山之作 , 司马迁创立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的体例 , 形成固定的书写格式 。但他也不是凭空做出这种创新的,而是借助了前人的成果 。在司马迁之前,秦国人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就分为十二篇纪、八篇览和六篇论,成为《史记》中“本纪”的来源;淮南王刘安编的《淮南子》里,有专门记载天象的《天文训》,专门记载地理的《地理训》,有《史记》中《天官书》和《河渠书》的影子 。可见 , 司马迁也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体例创新的 。
根据《汉书·司马迁传》的说法 , 东汉人所见到的《史记》共有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和七十篇列传 , 总计一百二十篇,有十篇内容残缺,“有录无书” 。
后来,又有许多史学家对《史记》进行注解,如裴骃有《史记集解》、司马贞有《史记索隐》、张守节有《史记正义》等 。人们把《集解》、《索隐》和《正义》附入《史记》的正文中,形成三家注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内容较原书更详细 。
今本《史记》的结构是这样的:开头是十二篇本纪,从黄帝时代一直记载到汉武帝时期,基本算是一篇完整的编年史 , 而且越到近世越详细;在本纪的后面是十篇表 , 分为年表与人物表 , 通过表格的形式将编年的内容再次梳理清楚,以供查阅;之后是八篇书,涉及礼乐、天文、历法、地理、经济等;然后是三十篇世家,包括东周时的诸侯和汉初的侯王以及孔子、陈涉等;最后是七十篇列传,涉及古代及当世的名人 。
这样,《史记》就通过严格的写作格式,逐渐由简变繁来呈现历史 。例如合纵连横、长平之战、远交近攻等事在本纪与世家中都只简单提及,而到列传里才详细记载 。读者在阅读《史记》时,不仅感觉到时间次序,还意识到逻辑次序,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
文章插图
后世正史对《史记》体例的继承《史记》仅用五十二万字便叙述完三千多年的历史,这得益于它的体例优势 。假如要用《左传》的编年体来记载三千余年的历史,这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随着时代的流逝,许多事情的年月已经遗失无考了 。而且三千余年的编年史,读起来将毫无头绪,不仅作者难写,而且读者也难读 。
因此 , 后世的史学家都看到了《史记》在体例方面的优点 , 故而大多都喜欢采用纪传体来写作 。班固的《汉书》是第一部模仿之作,它也像《史记》一样有纪有传还有表,只是将书改成了志,并且时间跨度限制在西汉,没有延伸到作者生存的东汉初年 。之后的《三国志》《后汉书》《宋书》《魏书》等基本按照《汉书》的格式来写 。到了唐朝时,李白药父子觉得魏晋以后的朝代繁多,而且互相并立 , 断代难以界定 。所以又恢复《史记》通史的办法,分别编订了《南史》与《北史》,前者跨越宋、齐、梁、陈、后者则囊括魏、齐、周、隋 , 之后这种记传体例的通史也见于《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 宋朝后逐渐废弃 。
- 杜甫是拾遗拾遗到底是个什么官职,杜甫最大官算几品
- 《红楼梦》为什么又叫《石头记》,红楼梦为什么过去叫石头记
- 被上帝拣选的人,被众神选中的人
- 不肖子孙这个评价送给蔡英文可以说是很贴切了
- 佛为寺道为观你想入寺还是进观你想入寺,如何理解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 朗诵母亲冰心作品「母亲节不为什么节选文冰心朗诵唐凤飞」
- 什么是资本主义简单解释,什么是资本家
-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怎样才是天人合一曾仕强讲解,人神合一曾仕强
- 神话与童话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童话神话传说有什么区别
- 有些缘分是孽缘,有些缘分真的就是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