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封号34一字王34与34两字王34有何之差解读古代王爵等级和荣誉


同为封号34一字王34与34两字王34有何之差解读古代王爵等级和荣誉

文章插图
封爵是中国封建时代君权分配的重要表现形式 。爵位的加封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拟定字号,其背后透露的政治信号往往有着更深层的寓意 。例如地位最尊贵的王爵,在爵位加封的时候,字眼上也会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的封号是一个字的,有的是二字的 , 别看字数差得不多,实际的地位和权力差距却很大 。
一字王与二字王,这两者都是王爵 , 它们的差异从何而来?王爵的加封又遵循着什么样的标准呢?
一、历史上王爵的演变历程——从实权到荣誉称号与"王"这个称号以及爵位概念有关的故事要从西周说起 。早在西周实行分封制时 , 就设置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作为对皇族以及有功之臣的封赐 。后来的战国时期,周朝名存实亡,天下实际被七国所控制,此时,原先爵位封号显然已满足不了七国国君的野心 。但碍于周天子的名号,七国国君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称王,但此时的王并不同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爵位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汉建国后,刘邦正式设置王爵爵位来对共同打下天下的功臣们进行犒赏,但很快,功臣们都遭受了被刘邦给诛杀的无妄之灾 。至此,刘邦杀白马而立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从今往后,王爵的爵位仅允许皇族成员受封 。当时也曾出现过常山王 , 楚王这些一字,二字形式的王,不过这些王爵都是属于分封国的国王,也不算真正的爵位 。
晋朝开始对王爵进行了细分,将其分为了亲王和郡王 。随着原本的分封土地制度被废黜,王爵的性质从此发生了转变,获封爵位的人初步符合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王爵概念 。
同为封号34一字王34与34两字王34有何之差解读古代王爵等级和荣誉

文章插图
经历南北朝之后,王爵制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在之前 , 王都有自己的领地 , 王号名称所对应的就是他们的封地 。比如,晋王的封地会在山西;而秦王的封地则是在陕西 , 渤海王的封地则对应渤海郡 。晋朝之后废除了这种分封制度 , 可还是给了这些爵位拥有者官职和实权 。而隋唐时期的王,基本上就等于赐予宗室成员的纯荣誉称号了 。
隋唐之后,不止皇室和宗室成员,一些功臣也能够得到王爵 。在唐朝 , 还出现了一种三字王 , 不同的是 , 这种三字王的封号前面都有着一个"嗣"字 , 表示继承的意思 。在唐代 , 一般在老王爷死后 , 他的儿子会继承他的爵位 。这类的三字王 , 等级在二字郡王之上,不过在宋代之后,这个制度也被废黜了 。
后来,为了要避免宗室势力无限扩张,明清时期针对王爵授予出现了一种考勤制度 。因为亲王遵循世袭制度,可接受爵位的这些宗室子弟可能才华中庸,还可能做事错漏百出,于是考勤的必要性就自此彰显出了 。
在这些面向宗室的考核中,不符合标准的人无法继承之前的亲王爵位 , 并且爵位会代代下降 。在清朝后 , 王爵的封号不再采用古代诸侯国号、地名来称呼王 , 转为由皇帝选择一些吉祥的字作为王号 。
二、不同等级王爵间荣誉的差距体现隋唐之后 , 王爵的封地被取缔,爵位仅仅是荣誉称号的代名词,昭示着皇帝对王爵的宠爱和重视程度,也寓示着王爵代表的这一族系的整体地位如何 。因此在此之后王爵的等级差距将更大地体现在荣誉感上,并以此为基准把等级差距扩散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