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掌门人就这样,因门人连累,被公孙弘冤杀 。
这件事情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公孙弘是站在社会和国家的角度考虑的,所以对汉武帝来说 , 非常贴合汉武帝的视角,一般臣子是做不到,用这样的胸怀看事情的 , 一来阅历不够,二来,没有捍卫皇室的那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残酷之心 。
所以,从这件事看来,汉武帝之所以宠信公孙弘,是有一定道理的 。
而公孙弘就遇见了这样的人还产生了两个典故 。
汉武帝有个发小叫汲黯的,为人嫉恶如仇 , 对公孙弘非常看不惯,因为汲黯和公孙弘政见不和 , 又推崇黄老之学,所以对公孙弘辅助汉武帝弘扬儒学非常不赞同,逮到公孙弘的毛病就告状,但是公孙弘并没有放在心上 , 只是将汲黯当成小孩子脾气 。
公元前124年 , 原丞相薛泽被免职,丞相一职空缺出来,汉武帝认为满朝文武只有公孙弘懂得汉武帝的想法,而且公孙弘的能力也强,于是就任用公孙弘为丞相 。
汲黯知道了这件事非常不高兴,就评价说,陛下任用臣子,就像在堆柴火,后面拾到的柴火,反而要堆在上面了 。
暗示汉武帝 , 不念旧情,汉武帝对此哭笑不得 。于是这个故事就产生了“后来者居上”这个成语 。
因此,公孙弘从一届狱卒 , 一跃成为了汉朝丞相,公孙弘就此发迹 。
公孙弘发迹之后,原来的老乡 , 就过来投奔 , 这位老乡本以为公孙弘做了高官,有钱了,一定会丰厚的款待自己,没想到公孙弘的吃穿用度还和贫穷时一样没有改变,并且还用粗茶淡饭招待自己 。
于是这位老乡逢人就抱怨说 , 公孙弘虚伪做作华而不实 。因为公孙弘平时太过低调,所以一有关于公孙弘的小道消息就传扬得特别快 , 很快这位老乡的话iu传到了汉武帝的耳中 。
汉武帝也不禁怀疑,公孙弘总是能够和自己想到一块去,是不是虚伪的讨好自己呢,于是经过观察打消了这个念头 。
但是这件事还是对公孙弘造成了影响,公孙弘不仅感叹到,宁愿遇到坏的客人,也不愿遇到老朋友 。
有句老话是这样讲的,一个人在发迹之后很难和贫穷时的朋友再见面,因为贫穷的朋友从头到尾都见证了你曾经最卑微,脆弱的过去,你如今风光无限,他却见过你痛哭流涕的灰暗过去,轻易便能个刺痛你的心 , 心怀不轨者还能用你的过去遭污你,这样的人,也太讨厌了 。
文章插图
于是这个故事就产生了一个典故,宁逢恶宾 。
公元前121年,公孙弘在做了几年丞相之后,死在了工作中 , 享年79岁 。79岁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高龄了 , 汉朝很多男性的寿命都比较短,文帝和景帝,就是不到五十岁就过世了 。
不得不说,要不是公孙弘活得久都未必能做到这么高的官位 。
公孙弘一生到了晚年才开始发迹,全凭着活得久,博学,和阅历深,但是是从公孙弘的为人来看,倒不是个坦坦荡荡的人,很多事情公孙弘做的匪夷所思,让人无法理解,并且怀疑公孙弘的人品 。
但是公孙弘这么大岁数了,还在乎这个吗?
公孙弘在乎的只有真正的利益,所以很多事情公孙弘做得毫不违心 , 就比如枉杀门派掌门人,以及反口顺从汉武帝的事,同时也因为这些事,公孙弘受尽世人诟病 。
我们回到问题,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 , 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成为当时的政坛常青树?
- 刘备为何没能一统天下?根本原因是什么?
- 刘荣和刘德是什么人?他们二人的结局如何?
- 辛宪英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 沙丘之变的真相是什么?对秦朝造成了哪些影响?
- 古代死士为什么会牺牲自己成就他人 古人是怎么培养出死士的
- 唐朝没有文字狱的原因是什么?明清为何盛行文字狱?
- 曹雪芹被抄家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保举八阿哥当太子
- 孝庄过世后,为什么没人敢去慈宁宫居住呢?
- 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高迎祥用五万人的性命验证了这个问题
- 曾静是什么人?为何他敢公然抹黑雍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