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批评家|张立群:?历史的态度

编者按
创作与批评 , 如鸟之双翼 , 车之双轴 。 文学创作的发展离不开文学批评的繁荣 , 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学批评家的付出 。 1998年 , 《南方文坛》推出“今日批评家”栏目 , 至今已推介百余名批评家 。 不同个性的批评家以其敏锐犀利、才情思力、灵动丰盈言说着“我的批评观” , 上百篇文章累积形成了一种敏感鲜活、富有生气才情的批评文风 。
现在中国作家网将这些文章重新集中推出 , 与大家分享 , 敬请关注 。
1
今日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张立群:?历史的态度
本文图片

张立群(拍摄时间:2014年)
张立群 , 生于1973 年 , 辽宁沈阳人 。 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 文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 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诗与新诗理论、中国后现代文学与先锋派文学思潮 。 出版专著《20 世纪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阐释的笔记——30 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研究》《先锋文学的现代性突围》《先锋的魅惑》五部 , 另有诗集《白马》 ,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两百篇 。
我的批评观
历史的态度
张立群
曾经在一段时期内(2005—2007年) , 由于进行课题《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80至90年代部分”的写作而写过大量的批评;而当初涉批评的冲动渐渐缓释 , 过量的生产又让我怀疑批评的真实性及至意义和价值 , 进而渴望向学术研究的层面迈进 。 上述大致可以称之为从“兴奋”到“困惑”的态度转变 , 在相当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批评的处境:它不仅取决于个体实践过程中对于批评本身的持续的“再认识” , 更取决于学界对于批评的态度及其潜在的影响 。
【|今日批评家|张立群:?历史的态度】无论别人如何看待批评 , 经历反思后的我都将批评视为未来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史写作的基石 。 正如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指出文学理论与文学史都离不开文学批评 , 后来 , 他又在《批评的概念》中援引弗莱的话“文学批评是本身就有存在价值的思想和知识结构” ,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的研究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如果将批评理解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的分析与品评 , 那么 , 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自然要依靠批评实现自己的未来图景 。 尽管 , 从当代人评价当代人的角度上看 , 批评需要的眼光、勇气和知识储备会使“最为简捷”的时评成为一柄“双刃剑” , 但若我们真的可以客观、公正地思考20世纪30年代那么多由同代人撰写的作家论 , 现在已成为研究那个时代作家的权威资料 , 便不必背负过多的心理负担 , 而准确、深入和艺术化始终是衡量包括批评在内所有文学研究的重要标准 。
《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于2012年反复修改后出版 , 标志着我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批评的工作已告一段落 , 我忽然对批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历史的态度” 。 批评需要接受历史的检验 , 同时 , 也需要见证时代的投影和现实的生活——如果前者最终表明了批评是种理智的认识 , 那么 , 后者则表明了批评的责任感和应有的历史的高度 。 显然 , 批评 , 作为一个概念 , 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 , 但若只是将批评停留在肤浅的认识、无原则的褒贬或是简单的自说自话上 , 我们的批评必将前途黯淡、为人所诟病 。
秉持理想主义的情怀 , “历史的态度”同样意味着批评具有综合的特征 , 在具体展开的过程中 , 批评往往会兼及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某些有效资源;“历史的态度”始终指向批评的真善美 , 真实、良知及审美艺术化构成了批评应有的质地与特征;“历史的态度”还意味着批评像其评价对象一样 , 需要遣词造句、饱含深情且发挥想象力 , 从而经得住时间的淘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