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哀郢》作品鉴赏

《九章·哀郢》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 。所谓“哀郢”,即哀悼楚国郢都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 。此诗采用了倒叙法 , 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 , 到后面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 。
全诗乱辞之前可分为五层 , 每层三节(四句一节) 。前三层为回忆,其抒情主要通过记叙来表现;第四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的思考 。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的痛苦和悲伤 。全诗章法谨严,浑然一体 。

《九章·哀郢》作品鉴赏

文章插图
创作背景《九章·哀郢》当作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 。《史记·屈原列传》载,楚顷襄王立,令尹子兰谗害屈原,屈原被放江南之野(郢都附近长江以南之地) 。《楚世家》又载顷襄王元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秦军沿汉水而下,则郢都震动 。屈原的被放,也就在此时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 国家迁都,百姓流亡 , 屈原写下了这首哀悼郢都沦亡的诗篇,抒写自己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
作品鉴赏此诗结构上最为独特者 , 是用了倒叙法,诗人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 。这就使诗人被流放以来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 。
此诗不计乱辞,可分为五层 , 每层三节 。前三层为回忆 , 第四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的思考 。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为第六层 。
诗的开头,诗人仰天而问,可谓石破天惊 。此下即绘出一幅巨大的哀鸿图 。“仲春”点出正当春荒时节,“东迁”说明流徙方向,“江夏”指明地域所在 。人流、汉水 , 兼道而涌 , 涛声哭声,上干云霄 。所以诗中说诗人走出郢都城门之时腹内如绞 。他上船之后仍不忍离去,举起了船桨任船飘荡着:他要多看一眼郢都!他伤心再没有机会见到国君了 。“甲之ǔ笔鞘似鹦械木咛迦掌诤褪背? ,九年来从未忘记过这一天,故特意标出 。第一层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自己被放时情景 。
诗作第二层为“望长楸而太息兮”以下三节,写船开后仍一直心系故都,不知所从 。“长楸”意味着郢为故都 。想起郢都这个楚人几百年的都城将毁于一旦,忍不住老泪横流 。李贺说:“焉洋洋而为客 , 一语倍觉黯然!”因为它比一般的“断肠人在天涯”更多一层思君、爱国、忧民的哀痛 。诗中从“西浮”以下写进入洞庭湖后情形,故说“顺风波”(而非顺江流),说“阳侯之氾滥”,说“翱翔”,等等 。
“将运舟而下浮兮”以下三节为第三层 , 写继续东行时心情 。“运舟”指驾船、调转船头 。“上洞庭”言由洞庭湖北行,“下江”言顺流而下 。去之愈远,而思之愈切 。诗人之去,可谓一桨九回头,读之真堪摧人泪下 。
【《九章·哀郢》作品鉴赏】“当陵阳之焉至兮”以下三节为第四层 , 写诗人作此诗当时的思想情绪 。在这一层中才指出以上三层所写,皆是回忆;这些事在诗人头脑中九年以来,魂牵梦萦,从未忘却 。“当陵阳之焉至兮”二句为转折部分,承上而启下 。此陵阳在江西省西部庐水上游,宜春以南 。《汉书·地理志》说:“庐江出陵阳东南” , 即此 。其地与湖湘之地只隔着罗霄山脉 。大约诗人以为待事态平息,可以由陆路直达湖湘一带(俱为楚人所谓“江南之野”),故暂居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