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盛,逐渐萌生灭六国一天下之志 。很多人认为 , 秦灭六国的总体战略就是“远交近攻”,其实秦孝公至嬴政时期,历代秦国国君的策略都不同,都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一、秦孝公:中立楚韩 , 联合齐赵弱魏秦国僻居西北一隅 , 不甚受东方大国重视 。直至秦穆公 , 励精图治,国力陡升,得以跻身于“春秋五霸” 。不过,穆公死后,内乱频频,国力日衰 。进入战国时代后,秦虽跻于“战国七雄”,但国力衰弱 。
秦献公虽厉行改革,秦国国力有所强盛,但依然遭六国轻视 。因而 , 秦孝公才会有“诸侯卑秦 , 丑莫大焉”的深深耻辱感 。受此刺激,秦孝公才重用名不见经传的商鞅 , 推行变革 。
商鞅变法,一举扭转了秦国贫弱局面 。富强起来后的秦国,积极参与列强竞技 。秦孝公和商鞅依秦国国力及当时国际形势,制定了“内修守战之具,外联横而斗诸侯”的战略 。具体而言 , 就是中立楚韩,联合齐赵,削弱其时既是关东六国中最强,也是毗邻秦国,对秦威胁最大的魏国 。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秦孝公、商鞅一方面坐观,甚至是挑唆魏与赵、韩、齐诸国恶斗 , 一方面有条不紊地推行了以下战术:
秦孝公五年,秦与楚缔结婚姻 。十四年,秦又与韩议和 。通过姻亲、和议关系,至少使楚、韩二国在未来的秦魏战争中保持中立 。
十八年,商鞅又利用魏惠王好大喜功的心理 , 唆使魏惠王“北取燕,东伐齐,……西取秦,南伐楚”,以谋霸业 。魏惠王果然中计,一番骚操作搞下来,导致本来就忌惮魏国的齐、楚、赵等国与魏国剑拔弩张,多次爆发武装冲突 。
秦孝公二十一年,齐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 。趁你乱要你命,秦趁机与齐、赵结成伐魏同盟,于次年同时伐魏 。魏左支右绌,穷于应对,不得不向诸国求和 。秦趁机迫使魏国将以往侵吞的秦部分河西之地归还秦国 。
二、秦惠王:连横魏楚,破坏合纵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即位,杀商鞅 。好大喜功的秦惠王随着国力日盛 , 希望能迅速制服东方诸侯,而秦孝公、商鞅的外交策略奏效甚缓,且受国际局势制约明显 。
更令秦惠王急切的是,关东六国合纵抗秦的意愿日益强烈,于是鼓吹连横之术,即拆散各国抗秦联盟,使诸国臣服秦国的张仪 。
张仪被秦惠王破格任命为秦相,他就职后,一改过去敌视魏国的态度 , 主动向魏示好:先将蒲阳归还给魏国 , 又派公子繇到魏国为质 , 然后亲自出使魏国 , 游说魏惠王纳地效秦,以达“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目的 。
魏惠王纳张仪之言,将上郡、少梁等地割给秦国,以示答谢 。后来,张仪又假意触怒秦惠王,投奔魏国,出任魏相 。
张仪相魏,本想“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 。不过,这一谋略被魏国大臣惠施识破 。在惠施力劝下,魏惠王改弦易辙 , 联合齐、楚抗秦 。
张仪受挫后,鼓动秦惠王伐魏 。秦虽接连攻占魏曲沃、平周等地,却更坚定了魏惠王联齐、楚抗秦的决心 。
恰逢公孙衍提倡合纵抗秦,诸国响应 。公元前3l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被秦军击败 。次年,韩、赵、魏三国再联合攻秦,又遭惨败 。齐国出于私利,趁机攻魏 。迫使魏惠王改变初衷,驱逐公孙衍 , 投靠秦国 。
摆平魏国后,张仪又赴楚国,以割让土地给楚国为条件,怂恿楚与齐断交 。贪利的楚怀王与齐绝交后 , 才知被张仪欺骗 。
- 秦国和赵国两家君主都姓嬴 两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 从秦献公到秦始皇时期 秦国为何没有出现一个昏君
- 鄢郢之战的战争起因
- 秦景公陵墓之谜
- 晋文公的生平简介
- 商鞅帮助秦国有功 最后为何落到五马分尸的下场
- 楚国为什么对秦国如此仇恨 楚国为何没有参与那次对秦国的战争
- 蒙恬造笔的传说
- 芈宸是谁
- 吕不韦游说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