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自幼喜好刑名之学 , 公元前361年去到秦国 , 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执掌秦国军政大权达一、二十年之久 。秦孝公曾以于(今河南内乡东)、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封他,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 。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文章插图
商鞅生活在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的战国中期 。他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 , 先后推行了两次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力地打击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和旧的生产关系,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压倒山东六国的一等强国,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人口思想在商鞅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他认为人口众多是赢得兼并战争胜利、统一天下的重要前提 。人口太少,出兵攻伐敌人,就没有多余的人力耕种土地 , 取得给养;如果把人力用于耕种,敌人也会得到休息,不能两全其美 。所以 , 要想富国强兵 , 彻底制限敌人,首先就应根本改变秦国“人不称土”的局面 , 大力增加人口 。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文章插图
根据当时秦国的国内外形势,他认为增加人口最好是用经济办法,采取“徕民”政策 。这样既可在短期内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移民,增加本国人口,又可使敌人兵源枯竭,迫使敌人完全臣服 。反之,采用人口自然增殖,不仅费时久 , 收效慢,也削弱不了敌人 。在人少地多、生产工具和军事装备都很落后的战国时期,商鞅主张用徕民办法增加人口,虽然有益于秦国的社会生产发展和富国强兵,但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政策 。
商鞅发展了墨翟关于人口与土地必须保持平衡的观点,第一个提出了“制土分民之律” 。他认为容纳五万的生产人口,需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 , 其中良田占40%,坏田占20%,城镇、道路占10%,湖泊、河流、山地占30% 。
上述比例不论是否符合当时实际 , 但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来了,是十分可贵的 。此外,他还指出人多地少时,应大力开垦土地,不然会出现“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的情况;人少地多时,应大力增加人口 , 不然会出现“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的情况 。
为了推行“农战”政策,商鞅还很重视增加农业人口,第一个提出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最好是百比一,最多不超过十比一的主张 。
“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 , 危 。”他认为商人和官吏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各有其特殊作用 , 但他们尤其是那些以技艺为业、游说好辩为业、学诗书为业的人,都是一些不事生产的游食之人,这部分人多了,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食口众者,败农者也” , 造成国家的贫困危弱,“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 。
为了增加农业人口 , 他除了主张采取“徕民”政策,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农民外,还主张用赐与官爵、免除徭役、加重工商业和非农业人口的征课、实行粮食高价政策、限制雇工和不准开设旅店等来扩大农业人口 。商鞅把一切非农业人口都看成不事生产的游食之民,是错误的 。他增加农业人口的办法,有的也是极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