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年10月3日:辛弃疾逝世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

1207年10月3日:辛弃疾逝世

文章插图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 。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 , 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 。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 , 以稳定湖湘地区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 , 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 , 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 , 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 。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 , 以功业自许 , 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
早年经历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的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时,祖上为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 。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 , 遂仕于金国 。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 , 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
【1207年10月3日:辛弃疾逝世】辛弃疾少年时,又曾与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并称“辛党” 。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 , 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
步入仕途在起义军中的表现 , 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
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 , 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