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为战争而生 。封建时期战争频繁,对于武器的需求自然也不会?。鞒匀灰膊焕猓?就好比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置军器库,专典应用军器 。其中就罗列着“摩挲刀、腰刀、滚刀、倭滚刀、米昔刀、黄莲刀、开脑大刀、大样摩挲刀、马刀”等多种制式冷兵器 。
文章插图
而且明朝疆域里面的中原地区地大物博 , 打造冷兵器的各种资源也十分丰富,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汉剑、环首刀等世界闻名的冷兵器 。
尤其是其中的“环首刀”,甚至可以称得上在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着极为非凡的意义,而且到了唐朝之时,还发展出了横刀、陌刀、鄣刀、仪刀等多种刀具 。那么明朝想要自己打造冷兵器的话,显然也并不难 。可是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中的记载,从1432年到1547年这段时间里 , 明朝却从日本进口了累计超过20万把以上的倭刀 。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文章插图
日本倭刀质量好?
或许会有人觉得是不是因为日本倭刀的质量好呀,就好比在《广东新语》里就曾有“有曰日本刀者……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断毛发,久若发硎,不折不缺”的说法 。
明清时期的很多文人雅士对于日本倭刀的评价也都极高 。可问题就连日本人“清水橘村”都曾在《刀剑大全》里明说了“我国古代......百工之技术皆由中国传来,......则其初之锻刀皆为舶来品,乃任何人不能争论者 。”而且从日本正仓院现存的“水龙唐刀”以及“金银钿装唐大刀”等名刀来看,日本倭刀应该就是以唐朝的横刀为蓝图没错了 。更何况唐朝横刀又是由“环首刀”改进而来,虽说唐横刀的锻造工艺已经失传 , 出土文物也不多,但若是单纯以环首刀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来看,明朝时期的铸刀工艺会差嘛?定然是不会的 。
或许还会有人说日本倭刀后面变弯了,也诞生了诸如“三枚合,本三枚 , 四方截锻、七枚合”等诸多锻造工艺 , 这难道不是对于锻造工艺的改进吗?诚然 , 确实算得上是对锻造工艺的改进,也是为了提升倭刀的质量,但这并不见得倭刀质量就高于明朝时期的刀剑质量 。
虽然这些锻造工艺的名字看上去五花八门,颇有那么点“大师风范”,但其实在我们中国却有着一个统一的名字,也就是“夹钢”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日本资源匮乏,铁矿和高温燃料等锻造材料不充足 , 所以日本本土所产的钢铁性能其实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单是环首刀以及唐横刀所需要的“百炼钢”这一块都很难达成 。
要不然日本刀匠为何还要大费周章的从敲碎的“海绵铁”中一遍又一遍的筛选出硬度和韧性都适合铸刀的“玉钢”呢?一方面是因为高温燃料不够 , 所以炉温不够,继而才会在低温冶炼的“海绵铁”中筛选 , 另外一方面就是因为优质钢材缺乏 。
所以这才想方设法的在锻造工艺上做文章,目的就是为了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升硬度、韧性等必备性能 。至于由直变弯,也并非是刻意为之 , 而是受多种材料在淬火之时产生的“应力”不同而发生的自然变化 。
否则日本倭刀在淬火之后 , 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回火工艺”了,就是为了预防因淬火产生形变及烧刃时因高温所产生的内应力 。若是没做好,一旦出现“刃切”现象,这把刀也就废了 。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其实日本倭刀发展到后来,已经完全成了另外一种独特且独立的锻造体系,并不能称得上是对唐朝锻造工艺的“搬运”和改进 。这也就意味着日本倭刀的质量跟明朝所能铸造的制式冷兵器根本就没办法系统的比较 。毕竟出发点就不一样,锻造环境也不一样 。
- 朱棣登基为帝长达二十几年 朱棣为何再无子嗣出生
- 嘉靖在位期间为何会发生壬寅宫变?真相是什么
- 杨贵妃为何受宠?
- 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如来为何还要派专人看守
- 蒲松龄的妻子叫什么
- 历史上洪承畴的一生有何作为?他为何会投降清朝
- 刘德为何拒绝安葬朱元璋的父母呢?
- 朱金星被李自成器重,为何却第一个背叛了他呢?
- 弼马温这个官职真的存在吗
- 刘彻爱霍去病还是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