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是怎么样的?

康熙时期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是怎么样的?那时的清朝于1685年颁布了《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 。这一政策致使去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 , 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下去 。
同年,日本政府则颁布《贞享令》 , 规定每年去长崎贸易的总额:中国船贸易额不得超过白银六千贯,荷兰船不得超过三千贯 。贸易总额超过白银六千贯后,即禁止此后该年入港的其他中国船舶进行贸易,勒令运回货物 。故来得较晚的中国商船不得不驶回中国,不过不少中国船就在日本沿海进行走私贸易 。
【康熙时期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是怎么样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赴日唐船达117艘,而该返回中国而从事走私贸易的船达22艘 。

康熙时期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是怎么样的?

文章插图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日本政府限定赴日贸易的唐船为80艘 。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防止日本产铜原料之外流,幕府公布《正德新令》,限止每岁赴日唐船为30艘 , 此令一出,唐船抵长崎者自行减少 。
日本人翻译了康熙《圣谕》,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康熙的训渝《十六条》,以《圣渝广训》书名刊行,1788年并附以雍正对十六条训渝的敷衍释文於书后再次出版 。称该训渝“实为万世不易的金言”,对雍正亦称为“希世仁君”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攻克台湾 。康熙皇帝由郑氏那里了解到对日贸易的众多好处,于是清政府于1685年正式废除了《迁海令》 , 颁布了《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 。这一开明的政策致使去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称空前 。
同年,日本政府则颁布《贞享令》,规定每年去长崎贸易的总额:中国船贸易额不得超过白银六千贯,荷兰船不得超过三千贯 。贸易总额超过白银六千贯后,即禁止此后该年入港的其他中国船舶进行贸易,勒令运回货物 。故来得较晚的中国商船常被禁止入港 , 不得不驶回中国,不过不少中国船就在日本沿海进行走私贸易 。
清康熙二十三年,朝廷颁布“展海令”,沈家门由“海防要塞”逐渐向渔港转化,传入“小对、小捕作业”,渔民增多,捕捞业得以开发 。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 。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 , 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 , 大街小巷,腥味盈天 。
康熙时期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是怎么样的?

文章插图
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旆旗招展 , 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 。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强大精神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 。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延曛? ,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 。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 , 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