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的特色是什么

“蜀学”这个词可能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吧 , 这是在宋朝时期,以苏轼苏辙这两兄弟作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一种学说 , 而顾名思义 , 蜀学是受到了古代巴蜀文化的重要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学说 。
那么这个蜀学有什么特色 ,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蜀学的特色是什么

文章插图
苏轼、苏辙兄弟在文学上的成就不用多说,他们在蜀学上如何融汇“博杂”的特色?
三苏融合蜀学传统的第一大特点是引入“史学”观念 。
【蜀学的特色是什么】蜀学一大传统是史学 。因为儒家最重要的核心典籍就是《春秋》,史学是儒学根基之一 。不论扬雄、陈寿、常璩等前辈,还是对“三苏”有知遇之恩的欧阳修,他们除了文学成就之外,都是重要的史学家 。
尽管欧阳修后来自认为庐陵人(其老家祖籍为吉州永丰,历史上吉州为庐陵郡),但欧阳修本身是出生于四川绵州(今绵阳市),随父亲欧阳观在蜀地生活了三年,父亲过世,欧阳修才随母亲郑氏前往随州投奔叔父 。
苏轼、苏辙兄弟在家乡读书较长时间,自然深受浓郁的蜀中学风熏陶,到开封参加科考以后 , 更受欧阳修在文学、史学方面的影响 , 尤其父子三人都在史论上堪称独到,三苏的论说文字几乎都是精彩华章 。他们观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特点是更注重与寻常人的联系,扩大到对传统经典的解释更看重世俗人情方面 。
苏氏蜀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充满“人情”味 。这从苏洵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就开始 。如《六经论》一开始就认为,礼所代表的伦理道德典范都建立在人情基础之上 。“圣人始作礼也,不因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以厌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轻去其旧,而乐就吾法,不能也 。”(见苏洵《六经论·礼论》)苏洵认为的人情,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欲念,自然本性,以至于后来朱熹认为,“看老苏《六经论》,则圣人全是以术欺天下 。”
苏轼继承苏洵的观点 , 也坚持“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 。”他还说:“夫圣人之为经,《礼》与《春秋》合,然后无一言之虚,而莫不可考,然尤未尝不近人情 。”(苏轼《诗论》)苏辙后来也发挥这一观念,提出独到的“礼以养人为本论”,并洋洋洒洒写成一篇专文 。他解释如冠礼养人之始,婚礼养人之亲,丧礼养人之孝,宾客礼养人之交,乡礼养人之本 , 等等,把各种礼仪都同人们的世俗生活结合,不再局限于过去抽象的儒家伦理解说 。
朱熹对三苏的论述非常有意见,甚至认为蜀学比王安石的新学更加离经叛道 , 虽然正统宋学对蜀学带有偏激的排斥,也足以看出苏氏兄弟的蜀学对儒家的解读和切入点是非常与众不同的 。
蜀学的容纳包容更体现开放性,所以第三大特色就是佛道融合 。
众所周知,苏轼结交佛道非常广泛 。在单纯的学术观念上,如代表性的《东坡易传》,对宇宙生成等看法 , 大量采纳老子说法,以老解易 , 如“天地一物也,阴阳一气也,或为象或为形,所在之不同,故在云者,明其一也……”包括运用水等理念 , 形容阴阳变化 , 非常有“玄”理,与朱熹等僵硬的天理说解释的确完全不同 。在重要的存在论方面 , 苏轼看重物性自然 , 与庄子的观点相呼应,另一方面也与人情论相联系 。
而苏辙的一些说法,更融合三教相统一,认为三教观念出于一心,有相同相通之处 。
他说:“老佛之道,非一家之私说也,自有天地 , 而有是道矣 。诚以形器治天下,导之以礼乐,齐之以政刑,道行其间而民不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泯然不见其际而天下化,不亦周孔之遗意哉!”(见苏辙《栾城后集》)苏辙在《老子解》等著作中,也把其含义与儒家相结合来解释 , 往往认为与孔子孟子相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