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冰窖是什么样的?( 二 )


古代冰窖是什么样的?

文章插图
在民国以前,采冰储冰是皇室贵族特权,只有皇室可以建造冰窖,这些冰窖就是官办冰窖,简称官窖 , 它们多是砖石建造的内部为拱形的地下冰窖,又可分为直接为皇宫服务的御用冰窖和为王府官衙服务的吏用冰窖两种 。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北京城内共有十八座官窖,分列紫禁城内、德胜门外、景山西门、正阳门外四处 。民办冰窖的出现则是在民国时期,它们几乎都是挖掘的土炕,置冰后以土掩埋 。
如今,北京的冰窖只残存三处:故宫内冰窖数目不详,雪池胡同内两座 , 恭俭胡同内一座,皆为官窖,民办冰窖则早已无迹可寻 。
骄阳似火、铄石流金的日子还没开始,那应该是在农历六月 。眼下,溽暑还只在酝酿阶段,深夜球赛频出的冷门让人感到凉意,南方的水患也让人不寒而栗,楼上空调机滴下的水也并不急促 。
北京地理曾推出《偎冬儿》和《地下空间》系列 , 前者在时间上和《避暑》对应 , 后者作为一个阴森森的系列,则堪称北京的别样避暑地图 。
如果说偎冬的偎是慵懒,那么避暑的避则多了一份焦灼,是逃脱和规避 。无论如何,二者都指向一种闲散,这是老北京人性格的一面 , 进而造就了与之相对的城市文化,避暑在北京曾与空间有关(什刹海、二闸等传统纳凉地),与生产有关(藏冰、平改坡),与常识有关(浮瓜沉李)、与日用有关(冰饮食以及避暑药品),并最终与生活情趣(天棚、喷泉、膀爷)有关 。
古代冰窖是什么样的?

文章插图
避暑从一种社群交往方式收缩成了一项个体活动 。(北京特产)古桥空调的风行以及退出市场可以看做是传统避暑方式(避暑能够自理)的没落,崇文门菜市场门口的冰块连同在它上面滚动的桔子汽水一起消失 , 则彻底宣告老法儿避暑的终结 。
对于更新一代的年轻人,听见双棒儿一词只会理解成哼哼哈兮,他们不知道,那是北京商家温情的产品设计??小朋友甲买了一只冰棍,拆开包装将它一分为二 , 递给旁边淌哈喇子的小朋友乙 。
北京名为冰窖的胡同不止一条,为了避免重名,1965年地名改革时改成了不同的名字??梅兰芳大剧院附近的冰洁胡同现在变成了西派国际公寓;前门东路东侧的冰窖厂胡同如今是一处工地;前海南沿的白米北巷内的什刹海冰窖现为私人会馆;位于德胜门外大街西侧的冰窖口胡同已变成宽敞的大街,82岁的张世明大爷对采访人员说“我是五八年搬到这边来的,那时还经常见到人们到护城河去采冰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那个土窖就改成一个仓库了,十多年前仓库也拆了” 。
沿着景山西街向南走,到陟山门街右转,步行几十米便会看到位于马路北侧的雪池胡同 。走进胡同口就会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低矮的房屋,房屋的地上部分只有两三米高,屋顶拱顶出脊成人字形分水,与附近的民居显得格格不入 。
早年雪池冰窖共有六座,由西向东依次编号,目前只留存了5号和6号 。师宗海副园长介绍,雪池冰窖共修缮过三次,前两次改造和修缮是在1961年和1968年,当时冰窖还在使用 。最近一次是在2006年对残存的5号和6号两个冰窖进行修缮维护 。修复后冰窖便不对外开放 , 由专人24小时值班看护 。
冰窖的内墙面凹凸不平,汇合到一起成为拱顶,整个空间大概高十米,无梁无柱 。在所进来的门对面的墙上有一个比门小些的拱形的洞 , 已用城砖填补上,洞的下方没有台阶 。采访人员估算这个冰窖大概能盛2500立方米冰,规模可谓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