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王维五绝名篇

李白晚年游历安徽宣城,在敬亭山下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在课本里,统一被理解成描写诗人内心极致的孤独落寞 。但事实上对它的解读 , 历来有“独坐说”、“孤独说”、“孤旷说”等多种说法 。
由于解读不同,所以在真实的文字江湖里,它还引发了一桩公案 。原来 , 在敬亭山景点里有一块石碑,上面介绍了唐明皇的胞妹玉真公主和李白的一段恋情 。

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王维五绝名篇

文章插图
后来又有好事的网友,将大诗人王维也卷了进去 。“敬亭山”这首诗究竟讲了什么,为什么会引发争议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 。
一、《独坐敬亭山》原文赏析《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
诗作意译:
我坐在敬亭山上仰望天空,一群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就连孤独的白云,也不肯为我稍作停留,它慢悠悠地飘向了一边 。唯有眼前这座敬亭山,愿意与我默默对视 。彼此越看越欢喜 , 怎么也看不厌 。
众鸟高飞,本来是很热闹的动态场景 。孤云“独去”,也表明了云朵正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 。这些热闹与流动都只是暂时的,当诗人“独坐”之后,它们就离去了 , 周围就变得安静下来了 。
一旦诗人坐定了 , 它们就抛弃了他,渐行渐行远 。这喻示着诗人本身在被世俗和旧友们抛弃,渐渐地被孤立了起来 。
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王维五绝名篇

文章插图
这个时候,含情脉脉地和诗人对话的,只有敬亭山 。它像是一位老友,又老是他的老妻一样和诗人对视,怎么也看不厌 。
李白这首诗 , 创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 , 52岁时 。暮年的李白锐气不如青壮年时期,因此有人猜测,他是由衷地感受到了孤独才写下这首诗 。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明皇赐金放还后,他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结识了杜甫、高适等人,最后还跑到齐州紫极宫授了道箓,正式成为一名火居道士 。
天宝九年,李白娶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任妻子,前朝宰相的孙女宗氏 。宗氏与李白一样好道,二人婚后各自去“求仙”,聚少离多 。
直到三年后,李白来到了宣城 。据说李白一生曾经七游宣城,这一次是他第一次去宣城,一去就爱上了敬亭山 。那么,他诗中所谓的“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究竟是不是暗指某个人呢?
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王维五绝名篇

文章插图
南宋辛弃疾有词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当如是 。正是因为所对“无人”,所以才把山想象成了人 。李白其实也并没有借着这山,来暗示什么人 。
日本知名的学者碕允明在《笺注唐诗选中》认为此“鸟云都是琐琐之物,何足问焉?”因此他认为李白“以山为情 , 妙境物极 。”
《论语·雍也篇》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所以李白的“相看两不厌”,要表达的其实并非孤独,而是在表明自己的道行,已得到了“仁”者“乐山”、“好静”的境界 。
至于那些“高飞的鸟”,那些“孤傲的云”,已经无法理解他的境界,与他成了异路之人 。
二、“敬亭山”与玉真公主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在李白这首诗中,与他“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是指唐明皇的胞妹玉真公主 。这一说法,其实是出自敬亭山景区所立的一块“八卦”石碑 。
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王维五绝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