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六和合,佛家六艺( 二 )


第四和
第四和:口和无诤,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佛教认为这还不够 。所谓“口和无诤”不是讲不要争论,而是说不要做无益的辩论 。有嗔名诤,无嗔名辩,法不应机不如不说!如果僧团无法做到口和无诤,而且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找出若干条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否定他人的看法,进而导致无益的争辩 。如此,大家也就无法在语言上寻找到共同的方式 。除了不做无意义的争论之外,口和无诤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去争讼 , 口和无诤的理念来源和注解是四摄当中的“爱语摄”,在佛制戒律中的规定则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 。原则这样的语言标准,大致包含有八个:(1)仔细聆听 , 三思而后言;(2)语音清楚,言辞得体;(3)语气温和,出言诚恳;(4)精练有度,避免晦涩;(5)善巧方便,讲究方法;(6)不扬他过,严守秘密;(7)有嗔名诤 , 无嗔名辩;(8)法不应机,不如不说 。
第五和
第五和:意和同悦,大家同住一起 , 必须要做到精神和心理的清净,要用意善良、胸怀坦白,一致行为和认识 。要记住“与人乐”而避免“独乐”的做法,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共同庆祝,绝不要为了获得个人的快意而不顾大众 , 更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意和同悦还要求寺庙住众遵守一个共同的价值观 , 在思想上保持一致 。这样一来,全体住众就能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达成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睦相处,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 。
第六和
第六和: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 , 包括财利和法利 。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者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决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会使寺院内部发生利害冲突 , 更会因营私肥己的恶习而导致争权夺利的纠纷,最终会影响到僧团的根本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冲突大半是由于对资源的争夺 , 而“六和思想”中的“利和同均”则强调利益的共同分享,这是一个慈悲的、智慧的、和平的、共同繁荣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