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朱元璋亲自阅卷,在六月重新开了一次廷试,这一次一共取录了61人,皆是北士 。朱元璋的这一举动,让许多人心中都起了猜测 。
文章插图
朱元璋的帝王权术朱元璋对南北榜案的处理方式,使一个帝王权术词汇浮现在每个人的心头,它就是“平衡” 。
在很多人眼中,丁丑会试取录的人全都是南士并不稀奇,因为在五代十国之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重心逐渐开始向南偏移,朱元璋建立得大明朝更是定都在应天,加速了南方文化经济的发展 , 而北方时常有战乱 , 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 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北方士人的文笔自然受到了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在位期间 , 大多数的科举结果都是南人多于北人 。所以,丁丑会试出现了取录的全是南士的情况 , 也是在情理之中 。
既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朱元璋却并不接受事实 , 而是强行改变案件走向 , 选择了治罪维护原有结果的复审团成员 , 最终对北方士人采取了一种近似拉拢的妥协 。
文章插图
在这些人眼中,朱元璋后来取录的61位北方举人,其实并不具备真才实学 , 只是朱元璋为了补充朝廷中匮乏的北方官员,避免南方官员一方独大的手段 。
关于南北榜案,更多的人认为是一场朱元璋帝王权术的表演,而不是一场公平的断案,在这场南北榜案中,85岁高龄的刚正之士成为了一颗被牺牲的棋子 。
刘三吾有这样的结局,真的是因为朱元璋的手段而牺牲了他吗?其实,刘三吾最后的结局 , 并不冤 。
刘三吾不冤枉朱元璋的初心刘三吾,明朝的大儒,已经85岁高龄,依然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获得了坐镇丁丑科举会试的机会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对刘三吾很信赖和尊重 。所以,朱元璋没有必要去刻意制造机会除掉他,他不是朱允炆登基的绊脚石 , 反而是朱允炆登基的支持者 。
朱元璋选择刘三吾作为丁丑会试的主考官,他的初心是信任刘三吾 。因为朱元璋对科举制度很重视 , 他希望能够有一个人值得托付 , 能够把科举这件事情办得妥当 。这里说的“妥当”是指顾全大局的基础上办好科举,而不是找一个刚正不阿的监察官 。如果朱元璋只需要找一位大臣负责监察本次科举的公正性,就大可不必委托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刘三吾了 。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先进 , 各个环节也都相对完善,朱元璋选择任用刘三吾 , 自然不单单是希望他负责公正 , 更是指望他负责利用自己的才学筛选人才,更重要的是需要他利用这么多年官海沉浮的经验为本次科举掌舵 。
文章插图
刘三吾让朱元璋一再失望深感隆恩浩荡的刘三吾 , 虽然被朱元璋的信任感动非常,他也勤勤恳恳,尽心竭力的去做了工作,同时发挥了他正直的一面 , 用公正的心、渊博的见闻去评判了每一位士子的文章,并且完成了最终的取录名单 。
按说,把上头交办的差事办好,自然是有功无过,或许这样的道理放到其他人身上可以,但是放到了为皇帝办事,为国家效力的科举主考官身上,只做到一板一眼做好差事,显然还不够 。
当取录名单出炉之后 , 这些士子的出身出奇一致的为南士的时候 , 作为丁丑会试负责人的刘三吾就应该发现问题所在;更应该想到这样一个偶然的结果一旦发布出去,会在明朝士人之中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结果是什么,他居然没有就此对朱元璋进言,也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身为南人考官而避嫌,也正因如此,85岁的刘三吾闯下大祸,让朱元璋知道后很失望,只是朱元璋没有马上降罪刘三吾,而是组织了一次复查 。
- 1369年常遇春卸甲中风血流不止后暴亡朱元璋智勇不输徐达
- 刘基为什么反对太祖任用杨宪为丞相,杨宪当上丞相
- 韩国最成功整容女明星前后对比照,韩国女星全智贤写真照
- 和林俊杰关系好的明星,各大明星对林俊杰的评价
- 对林冲忍的性格的看法,对林冲的隐忍的看法
- 本应晋封梁国公朱元璋却悄悄将梁改为凉蓝玉看来必须造反了
- 童心说李贽对孩子童心,童心说李贽主旨
- 李世民的父皇李渊活了多少岁,李渊临死前对李世民说的十四个字
- 乾隆是怎么对待李卫的,雍正的宠臣为什么是李卫
- 李健说得太对了现在才发现他真的是人生榜样,李健唱父亲写的散文诗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