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高士鲁仲连司马迁写入史记李白视为知音( 二 )


唐代诗人汪遵在《聊城》诗中写道“刃血攻聊已越年 , 竟凭儒术罢戈鋋 。田单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 。”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咏鲁仲连》诗云:“驱车策驽马 , 吾将过齐国 。闻有鲁连子,倜傥好奇画 。一谈秦师走,再说聊城拔 。功成不受赏,高举振六翮 。布衣终其身,岂复为身役?茫茫千载远,安往访遗迹?踌躇东海上 , 向风长太息!”
早在晋代以前,聊城百姓就已经在当地筑起高台纪念鲁仲连 , 虽然后来聊城历经三次变迁,原来的鲁连台也曾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明万历年间 , 东昌知府陆梦履在聊城东门外重筑鲁仲连台,如今,复建的聊城县署中 , 也重新矗立起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雕塑,是为当今“鲁连台” 。
在茌平县城东北25里的望鲁店村内有鲁仲连祠,祠内供奉着鲁仲连塑像,栩栩如生 , 伟貌千古 。院内参松翠柏,粉垣环护、端庄瑰丽、古色古香 。村东北约2里处有鲁仲连墓 。
见证聊城地名历史
汇聚中华优秀文化精神
鲁仲连曾是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他才思敏捷、长于辩论,但却与其他单纯以语言和展现个人聪明的辩才不同,他将自己的辩才运用到挽救国家危亡中 。他持节周游,替人出谋划策,排难解忧 , 却不受官爵,不爱名利,作为一介平民,靠其人格和智慧游走于帝王将相之间 , 这是历史上孔孟、苏(秦)张(仪)、李斯等所无法比的,所以他被世人称为“齐国高士” 。
范景华说,齐国百姓危亡之时,鲁仲连射书救聊城 , 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平原君犹豫之时 , 他细陈利弊“义不帝秦” , 以其慷慨陈词鼓舞一国士气;他继承孟子、荀子安邦定国之术,又将其发展、扩大,由社会科学扩大到重视自然科学的探讨、研究和实践、力行 , 提出“势数”的观点,主张遵循自然规律、顺势而为,用人也要察势、知势、顺势、用势,他以“关门”为例,为孟尝君讲“势数”,以一定情况下猿不如鱼鳖、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农夫的事例,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 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其长,指出遗弃人才会树敌招祸,规劝孟尝君勿逐舍人 , 遂有三千豪士相追随 。
“在鲁仲连身上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雄辩之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军事家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儒家的经世致用,勇于担当道义 , 墨家的兼爱精神,行侠仗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以及道家的摆脱世俗忌惮,逍遥自适之精神”,范景华说,“聊摄”之“聊”,是作为单音节出现的,而在《战国策》和《史记》中的“聊城”,是双音节地名词,时间在战国后期,从鲁仲射书算起,至今已逾2000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固定地名词一直延续至今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采访人员 杨淑君

聊城高士鲁仲连司马迁写入史记李白视为知音

文章插图
鲁仲连是不是古代名嘴?关于他的口才的一些故事有哪些?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 。鲁仲连生卒年代不详 , 根据专家们的推算大约是公元前300一前250年 。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 。”,并没有说清鲁仲连具体是哪里人 。因此只有根据地名进行推测 , 王士桢在《池北偶谈》中说:“新城(今桓台县)东北锦秋湖上,有鲁仲连陂,传为鲁仲连所居 。” , 而又在《皇华纪闻》中说;“茌平县有鲁连村 。吾邑之北近古狄城,亦有鲁仲连陂,鲁仲连冢 。” 。为什么会有两个地方有鲁仲连陂呢?我们可以从史记得知鲁仲连最后是归隐于东海 。东海 , 又称少海,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境内的锦秋湖 。湖南岸有个华沟村,古称鲁连陂 , 就是当年鲁仲连隐居的地方 。由此可以推断,鲁仲连是生于茌平县,卒于归隐之处新城(今桓台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