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 。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 , 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 。
在他的书中,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人们“生活在棍棒竹板的恐惧中 , 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奸诈、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对世界一无所知” 。
稍后不久 , 黑格尔再次给中国形象一记“重拳” 。黑格尔称,中国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 , 是“世界历史的起点”,但是中国却没有发展,它“停留在空间上”,是一个“仅仅属于空间的国家” , 它“在历史之外” 。至此 , 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基本定型 。
此后西方人对于中国的看法就没什么改变,进入民国之后与中国接触最紧密的是美国,欧洲人很少参与中国事物,民国动乱的中国给人是积贫积弱,残酷战争下的中国人生活困苦,是不可能做出什么经济奇迹的 。
文章插图
战争结束后,中国本来可以迎来和平的发展时期,但中国内部乱了,主要是人的思想乱了,由于刚刚从积贫积弱的“旧社会”中走出来,中国野心勃勃的想尽快的超英赶美,于是一场政治运动在中国流行了起来 , 一切以“政治”为中心 , 经济成了“政治”的附属品 。在那一段历史中 , 西方与中国因为诶意识形态的不同 , 对中国的认识都是负面的 , 在“文革”时期只有法国对中国的印象稍好点 。
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这个特殊的年代来到了中国 。对当时的中国和他来说,这都是一次神秘之旅 。正是这个西方人用自己的摄影机观察并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中国风貌 。然而,影片本身并非纪录的全部 。当时中国对这部影片的批判文章一如雪花纷飞,和影片一起构成了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 。
在文化大革命热火朝天地开展之时,安东尼奥尼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曾被中国政府猛烈批判,认为它看到的是“不正确”的中国(如同他的《扎布里斯基角》被指责看到的是不正确的美国一样) 。客观地讲,安东尼奥尼被批判不是完全无辜的,他忽视了当时中国主流的宣传方式,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的确不符合人们的习惯 。村民退缩紧接猪撒尿的镜头 , 放在今天来看恐怕也有人接受不了 。但我想安导本人的态度是友好的,他所拍摄的普通百姓明显比中国自己拍的那些纪录片更生动活泼,甚至更纯真快乐 。
文章插图
这就是当时西方人能够有限的了解中国的影像资料,中国给人的印象还是贫穷,直道今天一些西方人还停留在这样的人像当中,刚刚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中国的面貌并没有太大的改观,还有很多的西方人认为中国很贫穷,西方有很多人一直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刻板印象当中,进入八十年代之后 , 中国实行了开放的政策 , 外国人记录、报道的中国限制消除了,中国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80年代以后也是欧洲人报道中国最多的年月,只可惜当时的中国并没发展良好 , 所以中国给西方人的印象就定格在一代西方人的头脑当中 。
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高数发展,很快的跃升到选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中国的商品出口越来越多了起来 , 中国商品从品种上发生了改变,一向给人地摊货的印象被高皮质高附加值商品所取代,中国商品渗入了西方人的生活,使得西方人不得不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
- 为什么西方人对慈禧的评价很高?他们是如何看待的?
- 西方人为什么忌讳13这个数字
- 古代相亲是什么样的
- 良渚文化消失原因是什么
- 1967首个冷冻人复活了吗
- 巨蟹座55e是什么行星?有多恐怖?
- 埃兰文明和伊朗到底什么关系?
- 夏天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古人眼中的夏天「夏天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古人眼中的夏天」
- 美育论述你眼中的美「美育教育现代性的重要尺度」
- 芬兰幸福的北欧小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北欧人眼中的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