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是怎样的?

西方国家最先是通过来自中国的商品才开始了解中国的,中国最早流入西方的商品就是丝绸,所以最早的时候,西方人称中国为塞力斯国 , 有着丝绸之国的意思 。根据《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统计,在公元前李特亚问中就有秦斯坦名称 , 古希腊古罗马在古代也叫中国为秦,也就是说在古代的外国人眼中我们一直是那个已经灭亡了好几百年的秦国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呀 。到后来他们称中国为塞力斯意思为丝来的地方或者是丝绸之路的意思,到了公元前四世纪落后的拜占庭帝国称中国为在后来称中国为唐格马或者是唐格斯 。

从古至今,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古罗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来的,就丝绸是是树上结的,所以西方人在开始对中国不了解的情况下,对中国的认识是充满想象的 。
由于在英文中,中国和陶瓷都是同一个词汇(china),因此,很多人认为西方文字中,“中国”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陶瓷” 。这种说法很普遍,几乎成为不假思索的定论 。有人还考证说,当年景德镇的古名就叫昌南,就是类似“china”的发音 , 所以,这个地名成为陶瓷的代名词,进一步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我只能说,这是一个愿望良好的误会 。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很长时间里,就像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一样,都是非常模糊的 。在有文字记载的早期历史中 , 西方对中国的称呼都与丝绸有关,而与陶瓷无关 。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甚至还不知道中国的存在 。当时他们知道在很远的东方,有一个生产“丝绸”的国家,当时被称为“塞里斯国”(seres) 。亚历山大大帝到达阿富汗后 , 面对向东而去的万重雪山 , 终于失去了勇气,掉头南下,前往印度 。东西方在那个时候 , 失去了一次可能的直接交流机会,双方都只存在于各自的想象之中 。
在4世纪以前,中国与西方没有接触过,他们认识中国只能通过丝绸和陶瓷上的绘画了解中国 , 大家都知道中国陶瓷上有不少亭台楼阁和仕女画,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古代中国人生活富裕,完全可以引领世界的时尚,
从古至今,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4世纪的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对中国的评价,更能代表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普遍认识 。他赞美中国物产的富饶:
“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 。”
“那里的城市较为稀疏,但规模较大,物产丰富,人烟密 。”
15世纪中国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领先水平,当马可波罗第一次来到中国后,为中国人民创造出的灿烂文明和发达的经济文化而感到惊叹 。因此 , 他的游记在纪实上又添加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使得游记富有传奇性和夸张的成分 。
比如他在游记里写到 , 中国皇帝的皇宫是用黄金做房顶 , 金砖铺地 。实际上,当时的皇宫只是在屋顶上刷了一层金粉 。而所谓的金砖 , 只是因为烧制这种砖的工序极为复杂,耗时长久,从而造价十分昂贵,几乎等同于黄金,因而被称作金砖 。况且当时马可波罗到皇宫后看到光鉴照人的地面在四周金碧辉煌的映射下,金光闪闪,他以为全是用黄金做成 。他把这些都写进了他的游记里 。
从古至今,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马可波罗不乏吹牛的成分,18世纪英国使团访华,记录了相对真实的中国,于是中国在西方人眼里一落千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