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论述你眼中的美「美育教育现代性的重要尺度」

美育不同于美育思想,如同美学不同于美学思想一样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始于1750年鲍姆嘉通的著作《美学》出版,鲍姆嘉通因此被称作“美学之父” 。首次提出美育概念的人,是席勒,他于1795年发表了《美育书简》,对美育的性质、特点及其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该书也因此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如同美学,美育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也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
然而,美育作为一种思想 , 其源头却要追溯很远很远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美在和谐”是美育思想的光辉开端;在我国,从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优良传统 。在教育活动中关注审美,用优美的艺术滋养心灵 , 这一美育思想是和人类思想的文明曙光同时出现的 。巧合的是时间,卡尔·雅思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东方和西方都出现了自己的思想大师 。那是一个人类理性获得重大突破的历史时期 。
【美育论述你眼中的美「美育教育现代性的重要尺度」】因此,对美的追求、对美育意义的认识,可以看作人类精神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觉醒,是人类从混沌走向理性,由蒙昧童年进入青春少年的一个显著标志 。《美育:怎么看?怎么办?——美育经典选读》(杨斌选编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一书的追溯,就从聆听那些古老而遥远的智者声音开始 。
1
如果说 , 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 , 忽然在差不多同时猛然觉醒,惊讶地发现了美,发现了美在教育生活中的意义,从而迈开了文明进化史上的一个大步,那么,再一次的觉醒和飞跃,主题则是人的发现,人的价值、命运和人生意义的重新确认 。
在西方,是文艺复兴,人的解放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狂飙突进,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对抗“神性”,高扬人文主义旗帜,为近代美学、美育思想的发育成熟“提供了历史前提,打下了基础”(参见陈育德:《西方美育思想简史》);在中国,则表现为魏晋风度,表现为“文的自觉”和“人的主题” ,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参见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和人对自身价值的发现密切相关 。西方美育思想累积了丰富的成果,大师辈出,特别是近代美育把个性的自由解放,融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美育话语在教育生活中获得了突出的地位 。在中国,虽然文学艺术这些美育实践门类也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绩,但是 , 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洪流却一波三折 。这条重要的思想线索 , 直到20世纪初叶 , 随着西学东渐,才由王国维、蔡元培等重新拾起,奔走呼号而风气渐开 。
美育的荣枯,其实也正是历史行程的缩影 。
2
审美,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文艺问题 。美育的缺失,即现代性的缺失 。
中国这艘现代化航船,于1840年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起锚,一路惊涛汹涌,激流险滩,直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才出现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良好势头 。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同步,美育的命运也必然如此 。我国对美育的真正重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1999年6月正式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标志着我国美育事业开始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然而,历史常常在二律背反的两难局面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