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为什么当不上大官?为何还没有进士升迁快?

状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非常佩服的一类人,尤其是在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身为科考的第一名,必然更是受人瞩目,如果能够考中状元的话,更是让人十分喜悦的 。然而虽然状元在民间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实际上 , 古代的状元当中 , 很少有人最终能够当上大官的 , 反而那些不是状元的进士,他们的升迁会更快,而且现如今人们熟悉的很多古代官员们 , 也没有几个是状元出身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古代状元为什么当不上大官?为何还没有进士升迁快?

文章插图
1、为何古代状元很难当大官科考是隋炀帝杨广开创的一种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的方法,打破了“举荐为官”这一豪门把持的规则,给了平民学子一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让他们能摆脱身份 , 入朝为官 。而科考取士 , 能考进前三甲通过殿试的士子,就能获得“进士及第”的出身,其中的第一名则是“状元”,这是科考届最高的荣誉,代表了无尽的荣耀 。然而我们翻看历史,会发现代表着读书人最高荣誉的状元,往往都是“风光一时”而已,很快就泯然众生,少有崭露头角者 。相反的 , 进士们却大多都能平步青云,出人头地 , 当上大官 。这其实是有讲究的 。
就拿近代的清朝来说,读书人首先要通过知县主持的“县试”,然后到知府主持的“俯试”,取得“童生”的身份资格后才可以正式参加科考 。迎接童生们的还有全国性的院试,乡试,会试三级考试,其中的佼佼者们才有机会参加最终的殿试,分为一、二、三甲接受皇帝的面试 。真可谓是千军万马争走独木桥 , 每次科考只录取300人左右,比我们现在的高考要竞争激烈得多!
而进入殿试后,一甲取三名,第一名会被点为状元 , 第二名为榜样,第三名为探花,二甲和三甲都是看当时朝廷情况决定取多少名,都赐予进士出身 。殿试完后,接下来才是重头戏,也是读书的最终追求---做官 。
状元一般会被赐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榜眼和探花授予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共同进入翰林院履职 。这是一个以记录皇帝的言行,编写史书,进讲史经,经筵侍讲为主要工作的职位 。但你别看“翰林院”这名字不咋地,其实是一个很“牛”的机构,非精英知识分子不可进 。他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是皇帝培养人才的地方,一旦进入,那就成了皇帝的秘书,朝廷的高级顾问,不管政治地位高低,从翰林院出去的人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这点从未改变 , 也间接说明了古代社会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尊重 。而且这里还是未来宰相、首辅的培养地 。像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司马光,方孝孺、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历史名人,就都是出身“翰林院” 。
很多人就有疑问了,状元都进入这么牛的部门了,自身学识也够,怎么就“泯然众生”了呢?这就要从科考制度说起了 。
古代状元为什么当不上大官?为何还没有进士升迁快?

文章插图
2、为什么进士升迁更快古代的科考,一般考的都是“看题写文章”,只要你文采够,写得出比较好的文章就有机会考上,到最后如果你的文章刚好被皇帝看中,那你就是状元了 , 就是这么的简单 。只是文章写的好 , 并不代表就有经世治国的才能 。相反的 , 当时的读书人又都是为了考试而读书,读的都是考试的内容,其它的根本顾不上 , 而翰林院既然是皇帝的秘书处,地位那么高,那些高门子弟们肯定会削尖了脑袋进去,这就导致了里面的竞争激烈 , 想熬出头又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