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里带皇字,为什么在古代不需要避讳?

我们知道,在古代经常会有“避讳”这种说法,如果作为平民,名字里面带有和上位者一样的字,即便是读音一样 , 那也是需要改动的,而避讳这件事情也影响了不少人 。不过有些词,比如蝗虫,里面带有一个皇字,那这个词为什么不需要避讳,古人没有将它进行改动 , 改成别的词呢?蝗虫在避讳的文化当中是不是属于需要避讳的词?皇这个字是不是不需要避讳呢?究竟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避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蝗虫里带皇字,为什么在古代不需要避讳?

文章插图
1、蝗虫为什么不用避讳这是封建时代避讳的问题 , 其实原因很简单 。
最主要的原因是:“皇”这个字不需要避讳 。虽然历史上曾有几位皇帝,比如《容斋续笔》记载道,宋徽宗曾一度禁止民间用“皇”、“龙”、“天”、“君”、“玉”、“帝”、“上”、“圣”等等字眼起名 。
但条令发布后,实施难度过大,一时之间诸多大臣好端端的名字瞬间变得花里胡哨 。比如“方天若”变成“方元若”,“程伯玉”变“程伯起(唔有点怪)”,“张圣行”变“张彦行”,有些不好改的那就抠掉,直接由三字名改二字名 。“皇甫”一族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 想死的心估计都有了 。
最终,不到十年 , 还是宋徽宗再下令道,这些字眼既不是祖先或皇帝的名字,也没有经典依据来证明不可用,为了不让后世贻笑大方,还是罢了把 。于是这条规定被他亲手作废 。
这些趣事都记载在南宋文人洪迈的《容斋续笔》里:
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不听人有天、高、上、大之称 。官名有犯,皆改之 。改姓高者为姜,九族称高祖者为长祖 。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 。于是毛友龙但名友;叶天将但名将;乐天作但名作;句龙如渊但名句如渊;卫上达赐名仲达;葛君仲改为师仲;方天任为大任;方天若为元若;余圣求为应求;周纲字君举,改曰元举;程振字伯玉,改曰伯起;程脩亦字伯玉 , 改曰伯禹;张读字圣行,改曰彦行 。盖蔡京当国 , 遏绝史学,故无有知周事者 。宣和七年七月,手诏以昨臣僚建请 , 士庶名字有犯天、玉、君、圣及主字者悉禁 , 既非上帝名讳,又无经据,谄佞不根 , 贻讥后世,罢之 。
【蝗虫里带皇字,为什么在古代不需要避讳?】
蝗虫里带皇字,为什么在古代不需要避讳?

文章插图
2、避讳有什么规则自孔子提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周代礼制后,历代皇帝都凭此制定出了那么些关于避讳的规则:
避帝王名讳 。当朝皇帝和当朝历代皇帝之名皆要避开 。
避长官名讳 。下属要避开长官的名字 。比如很出名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就是因为有个姓登的州官,为了避“登”字 , 严禁百姓说“点灯”,只能说“放火”,才有了这么句讽刺的名言 。
避圣贤名讳 。主要是避孔子和孟子,比如孔丘的“丘”,你得改成“邱”,不然就是犯法 。有的朝代还避黄帝之名,比如朱元璋当政时 。
避长辈名讳 。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 。比如唐朝“诗鬼”李贺,因为其父名晋,通“进”,所以李贺一生不能中进士 。比如杜甫其父名闲,所以杜甫从没在他诗里出现过“闲”字 。
因为避讳,产生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荒诞无比的故事 , 更甚者引发了著名的“文字狱”等事件 。其本质都是统治者为了让百姓时时刻刻牢记其权威而使用的手段 。同时 , 封建时代的迷信色彩,也会为名讳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