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放弃看起来更卫生的分餐制,最终选择合餐制?( 三 )


分餐制的历史无疑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三千年的发展过程 。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发展到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 。
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分餐制之所以实行,应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 。虽不能绝对地说是一个小小的食案阻碍了饮食方式的改变,但如果食案没有改变,饮食方式也不可能会有大的改变 。事实上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 , 确实是由高桌大椅的出现而完成的,这是中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 。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冲击 。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 , 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 , 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式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 。公元5~6世纪新出现的高足坐具有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 , 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

古人为何放弃看起来更卫生的分餐制,最终选择合餐制?

文章插图
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 , 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图形,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式,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这显然是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遍时可能出现的现象 。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 。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 。
唐代时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 。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有一个端坐椅子上的墓主人像,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 。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
在敦煌唐代壁画《屠房图》中,可以看到站在高桌前屠牲的庖丁像,表明厨房中也不再使用低矮的俎案了 。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 。如传世的一幅描绘宫中大宴准备情形的绘画,描绘巍峨殿宇的侧庭,临池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这便是《备宴图》 。
再看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九位规规矩矩的男女 。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 。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这样的画面在敦煌还发现了一些,构图一般区别不大 。
还有西安附近发掘的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中,墓室东壁见到一幅《野宴图》壁画,画面正中绘着摆放食物的大案 , 案的三面都有大条凳 , 各坐着三个男子 。男子们似乎还不太习惯把他们的双腿垂放下地,依然还有人采用盘腿的姿式坐着 。
还值得提到的有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宫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 。有一宫女手执长柄勺 , 正将大盆内的饮料分斟给她的同伴们,有的宫女正端碗进饮,好像味道不错 。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那种几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