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放弃看起来更卫生的分餐制,最终选择合餐制?( 四 )


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 。家具的变改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 。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据家具史专家们的研究,古代中国家具发展到唐末五代之际,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这当然主要指的是高足家具 , 其中桌和椅是最重要的两个品类 。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
其实古代的分餐制转变为会食制,并不是一下子就转变成了现代的这个样子,还有一段过渡时期 。这过渡时期的饮食方式,又有一些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会食成为潮流之后 , 分餐方式并未完全革除 , 在某些场合还要偶尔出现 。例如南唐画家顾阂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透露出了有关的信息 。据《宣和画谱》说 , 南唐后主李煜想了解韩熙载夜生活的情况 , 令顾闳中去现场考察,绘成了这幅《夜宴图》 。
《夜宴图》为一长卷 , 夜宴部分绘韩熙载及其他几个贵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欣赏着一位琵琶女的演奏 。他们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有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 , 是用八个盘盏盛着的果品和佳肴 。碗边还放着包括餐匙和筷子在内的一套进食具,互不混杂 。这里表现的不是围绕大桌面的会食场景,还是古老的分餐制 , 似乎是贵族们怀古心绪的一种显露 。其实这也说明了分餐制的传统制约力还是很强的 , 在会食出现后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

古人为何放弃看起来更卫生的分餐制,最终选择合餐制?

文章插图
3.合餐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在晚唐五代之际,表面上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 。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了,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 , 还没有出现后来那样的津液交流的事实 。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
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 。宋代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北方民间有红白喜事会食时,有专人掌筵席礼仪,谓之“白席” 。白席人还有一样职司 , 即是在喜庆宾客的场合中,提醒客人送多少礼可以吃多少道菜 。陆游以前,白席人已有记述,《东京梦华录》就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坐次、劝酒劝菜 , 谓之“白席人” 。白席人正是会食制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 。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主席(东道)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 , 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 , 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
在传世宋代绘画《清明上河图》上,我们看到汴京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 。在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我们也看到不少夫妇同桌共饮的场景 。在17世纪日本画中描绘的清代船宴中 , 我们看到官员们围着一张桌子猜拳行令,桌上摆放着美酒佳肴 。这都说明会食传统经过千多年发扬光大,已是根深蒂固了 。
当我们现在用力倡导分餐制时 , 会遇到传统观念的挑战,也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 。会食制在客观上是促进了中国烹调术的进步的 , 比如一道菜完完整整上桌 , 色香味形俱佳,如果分得零七八碎,不大容易让人接受 。难怪有些美食家非常担心,担心改革了会食制,具有优良传统的烹调术会受到冲击 , 也许会因此失掉许多优势,分餐与会食对馔品的要求肯定会有很大不同 。其实,这也没什么要紧的,丢掉一些传统的东西,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创造新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