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为什么消失了?背后有什么原因?( 二 )


皇权无远弗届,却非无所不能 。以上种种,都没有能够阻止满人抛弃满语、投入汉语的怀抱 。
【满语为什么消失了?背后有什么原因?】

满语为什么消失了?背后有什么原因?

文章插图
3.清朝时期满语为何无法取代汉语的地位1752年,也就是乾隆十七年,吏部带了两名新考中的“笔帖式” , 永泰和五达,去见皇帝 。这二人来自盛京,这是清廷的“根本之地”,满人比汉人要多(当时实施封关政策,汉人很难迁往东北);且“笔帖式”这个职位,本就是一种满人的专属官职,主要负责翻译汉、满章奏与文书抄写 。乾隆觉得二人的满语水平一定不错,用满语与二人交流,不料结果却是“清语生疏,不能奏对”,彼此间无法交流 。乾隆感慨说,“其余想更无足观”,这两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就别提了 。
乾隆严令整顿龙兴之地的满语教育 , 但并无效果 。1765年 , 一名叫做官保的盛京官员 , 被带去觐见乾隆 , 乾隆用满语和他交流,再度发现此人“不能清语”,不会说满语 。龙颜大怒之后 , 乾隆下令,以后盛京送到京城来的人,如果还有这种不会讲满语的家伙,谁送来的就严厉追究谁的责任 。皇帝的愤怒,犹如打在棉花上的铁拳 。1775年,盛京的满洲旗人果尔敏考取了笔帖式,上任前 , 吏部带了他来觐见,乾隆用满语与之交谈,再次发现这个果尔敏只会用满语背诵自己的履历,其他一概听不懂、答不上 , 无法交流 。
满人居多的盛京尚且如此,关内的情况自是可想而知 。乾隆末年,驻防在关内各地的满人,已普遍使用汉文 。到了嘉庆、道光时代,关内驻防地的满人已基本停止使用满文 。嘉庆七年,皇帝无奈地感叹道:“从前满洲尽皆通晓满文 , 是以尚能将小说古词翻译成编……今满洲非惟不能翻译,甚至清话生疏,不识清字 。”
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虽然朝廷的奏折、公文乃至对外条约,仍经常使用满文;满官写给皇帝的奏折若非满文 , 也经常会遭到申饬乃至革职,但总体而言,满语已是名存实亡 。
满语的消亡 , 有许多原因 。比如,入关后讲汉语的人口远远多过了讲满语的人口;再比如,满语在表达上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某些事物找不到对应的词,某些现象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但究其根本,核心原因仍在于:满语所承载的文明体量,实在太小了 。
满语为什么消失了?背后有什么原因?

文章插图
4.清朝皇帝很早就意识到了文明体量与语言命运之间的关系在皇太极看来 , 满语的存亡,关系着国家的存亡,他说过“弃其国语习他国之语而兴盛者,亦未之有矣”这样的话 。但皇太极也很清楚 , 自己面临着一种“有满语而无满语书”的困境 。为摆脱这种困境,皇太极做起了“文明的搬运工” 。他先是向朝鲜索求金代与元代人翻译的《春秋》《周易》《礼记》《通鉴》《史略》,朝鲜方面回复说手中只有“天下通行本”,也就是汉文书写的版本 , 没有金代、元代的翻译本 。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命令达海(满文的修订者)直接进行汉文典籍的翻译工作 。
皇太极朝廷内的汉官,建议先将《四书》《孝经》《六韬》《孙吴》《素书》《通鉴》和历代史书翻译为满文,因为这里面有“汗与贝勒及国中大人”最急需的“治平之道” 。皇太极的指示则是:汉文史书当中有很多“饰辞” , 也就是假话,没必要全读,从辽宋金元的史书中摘取一部分对治国理政有价值的翻译过来就行了,至于那些描写交战多少个回合、施放了何种法术之类的野史文学 , 没有价值,“当停其翻译” 。这个指示透露出一种微妙的矛盾:翻译者喜欢通俗文学,皇太极则勒令他们必须先为政治需要服务 。达海1632年去世时,后金正在翻译《通鉴》《六韬》《孟子》《三国志》(注:翻译自三国演义)与《大乘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