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使用的是“堵”的办法,就是我们熟知的筑堤拦洪的方法治水 。鲧使用这一办法,说明他懂得一定土木技术,那么“鲧作城郭”的传说也就有了技术基础 。也就是说,鲧开创了筑城技术 , 所以在面对大洪水时,自然就想到这一种办法治水 。可见,鲧有功于华夏,至少是阶段性的功臣,可惜鲜为人知!
以如今眼光来看,鲧治水办法并不差 , 只是由于史前生产力太差,或洪水势大,筑堤拦洪的办法难以奏效,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 , 于是鲧就被舜杀掉了 。
文章插图
大禹接手治水重任之后,吸取鲧治水的经验,而采用“敷土”治水办法,即“禹敷下土方”,演变为后世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传说 。《国语》云“高高下下 , 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即挖掘沟渠、清理水道,将低地沼泽中自然形成的小水道挖掘得更加宽深,加速水的下泻,由此而治水 。
现代学者怀疑,帝尧时代未必发生了超乎我们想象的大洪水,可能只是一般性的洪水,由于华夏先民需要从高地来到低地居住,以便临近种植农业,满足更多人口的食物需求 , 但哪怕下很少的一些雨水,低地也容易面临洪涝,所以才有“鲧作城郭”防洪,城郭只是保护居住地 , 却不能保护农田,接下来才有“鲧九年无功”和大禹治水传说 。不然,加上大禹治水13年 , 即持续22年的大洪水,可能性还真不大 。
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司马迁治史态度严谨,但也不免偶尔夹带私活,字里行间偶尔也会跳动着个人好恶,最典型的是李广与卫霍差别,大禹与鲧大抵也是如此吧 。
值得一提的是 , 鲧与禹两种治水思路 , 或许对中华文明影响甚远,鲧代表改造自然,禹代表顺应自然,鲧的失败和禹的成功,或让中华文明走上了顺应自然的道路,并因此诞生道家思想 。如果鲧治水成功,那么中华文明会不会如西方一样走上改造自然的道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 沈万三的墓为什么不挖?他究竟有多少钱?
- 康乾盛世为什么是番薯盛世?
- 为什么看似窝囊的两宋,却被美国高校教材誉为中国最伟大的朝代?
- 许褚的儿子为何被钟会斩杀?为什么没人帮他求情?
- 武汉人为什么说不服周?为何已经流传两千多年?
- 古代帝王为什么不在昆仑山建墓?
- 为什么湖北东部有很多黄开头的地名?黄石、黄梅、黄州、黄冈都是什么意思?
- 满族人为什么要改汉姓?
- 为什么会出现"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这句话有道理吗?
- 沙僧为什么一直装弱?他有什么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