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纸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 。实际上造纸术的发明和丝绸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开始养蚕的国家,后来在制作丝绵的过程中,突然发现经过漂絮的蚕丝会堆积一层纤维薄片,晒干以后可以在上面书写,这便是最早的“纸” 。中国的造纸术不仅改变了书写的方式,也对全世界其他国家研发造纸产生了影响,想了解更多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

中国造纸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

文章插图
一、日本和纸的抄造
日本自公元610年(推古天皇十八年)开始,一直到明治维新(公元1868至1912年)前,采用的造纸方法与由朝鲜传入的中国造纸法基本相同 。
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族,其他还有琉球族、虾夷族等 。他们所造的手工纸又叫做“和纸” 。和纸的原料主要是:楮、三桠、雁皮、桑皮等 。
现以日本制楮纸的过程为例,看一看他们的造纸工序:
每年十二月上旬至次年的一月中旬为楮的砍伐时期,这时入山砍伐 。将楮的枝干截成一米长左右剥皮,扎成小捆,放到蒸桶内进行汽蒸一、两天 。然后取出,手工撕皮,洗皮,把楮皮分成小束,悬挂起来风干 。再用草木灰、石灰汁来蒸煮楮皮 。成浆后水洗 。以坚硬的木槌(榉、樫木制成)拍打十几遍(粗纸七、八遍即可) 。等到纸浆成泥状,置入大木槽内,加悬浮剂(如黄蜀葵)使纸槽里浆、水粘滑 。用竹帘抄造 。抄纸时,竹帘面倾斜,让多余的水从帘面上急速流去,这叫做“流漉”法(又称“流浆抄纸法”) , 抄出的纸页放到用藁秆相隔的木板上 , 层层相叠,每层数百张,使水分溢尽 。然后,取出以秆帚刷之 。秆帚(又叫毛刷)由几种材料制成:马尾、棕榈、麻类 。将刷上纸的木板 , 置于露天,日光干燥 , 即得纸张成品 。
由此可见,日本古代和纸的制造也采用我国的“流漉”法,并在生产实践中有所改进 。
中国造纸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

文章插图
【中国造纸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二、阿拉伯人造纸
阿拉伯人自八世纪以后,开始造纸 。
他们的造纸业中有的是流动的小货堆 。造纸工匠提着盛纸浆的木桶、刷子、“抄网”、木板以及笔墨之类的东西上街,即出售纸张又代写书信 。
一位老妇人走过来,请造纸工匠代写一封家信 。工匠当场就用抄网捞纸,迅速地把湿纸页刷到木板上烤干(有时在太阳下晒干) 。然后揭下纸张 。按照老妇人的口授,把文字写在纸上 。后来,这种简易抄纸法流传了很久 。
阿拉伯人所建的造纸工厂,多集中生产纸浆(用废旧亚麻或大麻织物等为原料),一方面抄面积较大的纸张,供出口换货;另一方面 , 把纸浆卖给造纸小货滩 。其制浆过程,也是沿用我国古代造纸法 。
三、欧、美造纸法
在十八世纪机制纸(用机器造纸的简称 , 有别于手工纸)诞生之前的几个世纪中,欧洲人采用传统的手工造纸法进生产 。
他们以废旧棉麻破布为原料,改用“抄网”作为捞纸工具 。抄网主要是由网模和定边架组成,网模是用红木制成的长方形框架,有点像没底没盖、浅平的长方形木厘子 。框架的横向有用来固定网模的肋条若干根 。框架的纵向装有用以固定肋条的铜拉杆两根 。网模上蒙有衬网和面网 。它们有两种不同的织法一是编网 , 二是织网 。定边架为一种轻便的木框,它刚好扣在网模上,借以决定纸页的尺寸并防止纸浆溢出网模 。抄纸槽是方形或圆形水槽,以木材或石块做成,有的在槽壁衬有铅皮 , 槽内装有搅拌器,抄纸一般是采用三人操作法 。兹略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