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乔乔
假设有一天,你买了一个尤克里里:
你的朋友问起来,“这是什么冬西?”听到这个问题,你稍微思考了一下,想起来这位朋友从来没有听你说过买新乐器这件事,于是你告诉他,“这是尤克里里,是一种类似吉他的乐器 。”而当另一位朋友问起时,你想起他小时候学过很多乐器,于是说,“这是我在XXX买的尤克里里,你看它上面画着一个企鹅!”不经意间,我们就依照对对方知识程度的理解,为不同的人提供了不同的信息 。
这也是Baer等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当谈及某个类别的事物时,一些人对话题是有了解的,另一些人是没有了解的 。在对话中,我们会针对不同人知识的不同,为对话注入不同的信息 。当对方不了解话题相关的冬西时,人们会使用描述这类事物中,所有“成员”共享的、总体(general)的特征来描述(尤克里里可以弹音乐);当对方已经了解时,人们则更多地关注这个事物独一无二的、特殊(specific)的特征(它上面画了一个企鹅) 。
【乳清粉是什么冬西 兽用乳清粉是什么冬西】这种“聊天”的能力我们成人已经很完备了,但小朋友还不具备——至少在四岁前还不具备 。
展开全文
研究者们请来了四岁和五岁的小朋友来到实验室 。小朋友见到了一位新朋友:熊熊先生 。熊熊先生和其他人一样,知道一些事情,但不知道另一些事情 。
比如,一半的小朋友被告知,在熊熊先生生活的地方根本不下雨,所以熊熊先生从来没有见过雨伞(知识不丰富) 。另一半的小朋友被告知,熊熊先生住的地方,人们都使用雨伞,所以熊熊先生知道很多关于雨伞的事情(知识丰富) 。
文章插图
熊熊先生:让我查查什么是雨伞先!
文章插图
之后,研究者们会拿出一张照片给小朋友看,例如,在“雨伞”的情境下,小朋友会看到一把青蛙脸的雨伞 。
研究者会问小朋友,“你能和熊熊先生讲讲关于这把雨伞的事情吗?”小朋友说的话被记录下来,研究者们统计了有用的信息中,总体(general)和特殊(specific)信息被使用的程度 。
研究中使用的雨伞图片
结果发现,5岁的小朋友在面对知识不丰富的熊熊先生时,比面对知识丰富的熊熊先生提供了更多的总体信息;在相反的情境下,5岁的小朋友面对知识丰富的熊熊先生时,则比面对知识不丰富的熊熊先生时提供了更多的特殊信息 。而4岁的小朋友只能做到后者 。
从4岁到5岁,根据对方的知识水平提供信息的能力已经有了发展,我们可以模糊地想象这条发展的曲线向前回溯的轨迹 。
确实,当我们有了关于某件事情/冬西的知识之后,就很难去想象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会是怎么样的心理状态 。“因为掌握了知识而变得对别人的心理状态无知”,被西方人成为“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 。
“一旦你知道了,你就再也不能不知道了”
四岁的小朋友,即使被告知熊熊先生对雨伞的知识不丰富,仍然不能提供更多的总体信息 。而到了成年,“知识的诅咒”似乎也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更高级的形式,潜伏在生活的角落里 。我们有没有错误地假设别人知道你的意图?有没有产生过,“啊?这也要我和你讲?”的想法?“站在别人的鞋子里”直到我们成年也是很重要的能力呢 。
本文参考资料:
[1] Baer, C., & Friedman, O. (2018). Fitting the message to the listener: Children selectively mention general and specific facts. Child development, 89(2), 461-475.
- 美丽的反义词是什么 美丽的反义词是什么较佳答案
- 古代所谓的“官话”是什么话?
- 古代藻井是什么?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
- 古代铁质武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对后来的战争有着什么影响?
- 胡椒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
- 湖南出土20万字失传古籍,里面都是什么内容?秦始皇被冤枉上千年
- 先秦电池是什么?
- 八仙成仙之后分别是什么职位?
- 十大阴帅都有谁?职责都是什么?
- 车震是什么意思 车子爆震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