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在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也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成祖朱棣决定修书也是为了将古代千年以来的光辉成就备辑为一书,好供后人学习,可以说《永乐大典》所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 。不过《永乐大典》正本并没有顺利流传下来,而且下落至今不明,如今800余卷散落于世界各地 。《永乐大典》究竟遭遇了怎样的事故呢?下面就来看看吧 。

文章插图
永乐三年(1405年) ,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 下令编纂《永乐大典》 。高僧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这项任务 , 前后耗时四年 。按照朱棣的要求,大典共辑录图书七八千种 , 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 。《永乐大典》的规模是空前的,就算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惊人的 。《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 , 装成11095册 , 总字数约3.7亿字 。
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 。在全世界范围内,公私所藏《永乐大典》仅800余卷,400册左右 。国家图书馆目前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
然而 , 在痛心之余,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数字比较 , 《永乐大典》成书时共有22877卷,装成11095册 。然而,目前所发现的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800卷,400册左右 。也就是说,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百分之九十六的《永乐大典》不知下落!

文章插图
《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最初藏在南京的文渊阁 。后来随着迁都,也被带到北京 。明世宗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一直很想重录一部,多次同大学士徐阶谈过 。但这个想法都因为工程过于浩大,重录难度太高,而被搁置下来 。但据史书记载 ,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皇宫发生大火,火势连绵 。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受到威胁,情况非常危急 。幸亏抢运及时,《永乐大典》才逃过这次浩劫 。嘉靖皇帝因此心有余悸,决定将《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 。
据史书记载,重录的《永乐大典》在内容、格式、装帧方面与原本如出一辙,令人叹为观止 。此后 , 《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 。现在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 。这就是说,国图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全都是明嘉靖时期的副本 。
不仅如此 , 历史上被八国联军毁掠的也是明嘉靖后期重抄的副本,流失海外和国内陆续搜集的残本也均为嘉靖重录副本或其抄本 。而《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其下落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 。这就是说,《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了!11095册《永乐大典》正本已经彻底消失了几个世纪!
《永乐大典》正本究竟在哪里?有学者将之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 。

文章插图
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一种说法:毁于清乾清宫大火 。
乾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 。然而,我们目前所见的乾清宫并不是建成于这个年代,而是在嘉庆二年(1797年)之后重建的 。重建的原因,是因为嘉庆二年发生的一次大火,将整个乾清宫几乎彻底毁灭 。
- 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是哪四个?汉武、开元、永乐、康乾当仁不让
- 永乐大典可能在朱棣的墓里吗?
- 朱棣做了哪些世界之最?
- 沈括兵败永乐城的原因
- 明永乐青花瓷器的特征
- 朱高炽对朱高煦怎么样
- 字节跳动设立专项基金 首投千万元修复《永乐大典》等古籍
- 法正本是刘璋的手下,为何会投靠刘备呢?
- 《永乐大典》为什么失传
- 朱棣问解缙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