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称谓有哪些讲究?

在一些社交场合,叫对他人的称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然会使场面很尴尬,而且留给他人的印象也不会很好 。在古代官场上,各个官员的称谓就更加有讲究了,如果不小心得罪了上级恐怕还会影响仕途 。遇到同级别的还好说,直接称“大人”即可,如果是上下级不同阵营称呼也会不同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古代官场称谓究竟是有哪些讲究,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

古代官场称谓有哪些讲究?

文章插图
在各种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张大人、李大人”等类似的称呼 。姓氏加上大人,似乎是古代官场的标配 。其实即使是刚刚考中科举的官场新人,也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因为在古代官场中,因为一个称呼,可能会得罪一大帮人 。因为,官员在上任之前 , 一般都会做足了功课 。如果因为称呼得罪了上级或者同僚们 , 是非常不值当的 。
首先 , 我们讲一个常识 。在古代社会,人的姓名由姓氏、名字和字组成 。一个人的姓名至关重要 , 除了皇帝和自己的父母,一般人不会喊全称 。例如曹操,曹操杀了马超的全家,马超在阵前仍高喊:“曹孟德出来,”而不能喊曹操 。曹操称呼刘备的时候 , 一直喊刘备为“玄德,”从来不直接称呼刘备 。因为一旦喊一个人的全称 , 等于公开拉仇恨 。
古代官场称谓有哪些讲究?

文章插图
尤其是在文官集团中 , 公开打文官的脸,文官当然会报复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世蕃有恃无恐,直接喊高拱和张居正的名字 。虽然高拱和张居正仍称呼严世蕃为“小阁老,”但内心的怒火早已燃烧,仅仅是在等待机会而已 。有人认为 , 上级称呼下级应该可以喊全称了吧?其实,即使是上下级也不行 。
如果下级遇到了上级,两个人属于同一阵营,或者是师徒关系 。上级会直接喊下级的字,而不是对方的名字 。例如清朝的北洋大臣李鸿章 , 已经位极人臣,一直喊心腹盛宣怀为“杏荪 。”杏荪是盛宣怀的字,由此可见,这是有讲究的,从上级对自己的称呼,能够听出自己的分量 。
古代官场称谓有哪些讲究?

文章插图
如果下级和上级不是一个阵营,双方都会非常客气 , 但都敬而远之 。例如浙江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一直称呼海瑞为“海知县”或者“海大人,”采用了姓氏加官职的模式,不能轻易喊对方的名字 。古代官员都有自己的同年、同乡和座师,如果上级依靠官职高欺负下级,下级的同年和座师肯定会帮忙 。至于下级称呼上级,讲究更多 。与此同时 , 风险也是非常大的 。
如果下级和上级属于同一阵营,但是关系一般,一般会称呼上级为“部堂大人、中丞大人、府台大人”等等 。采用了官职加大人的模式 , 但如果自己属于上级的嫡系心腹,那关系就亲近多了 。即使下级称呼一声“老大人 , ”上级也不会生气 。当然,如果不属于一个阵营,下级称呼上级也很客气 , 例如王中堂、李部堂、刘中丞等等 。
古代官场称谓有哪些讲究?

文章插图
如果刚刚考中科举的翰林院编修,喊了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张大人 。”估计第二天 , 吏部的公文就到了,某某翰林院编修调任云贵某地知县 。古代官场的称呼,就是关于的脸面,任何人不会轻易违反 。除了皇帝,即使是亲王贝勒 , 也要给文官一点面子 。例如醇亲王和恭亲王,作为铁帽子王 , 一直称呼李鸿章为“少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