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想说|挑战自我基于“文化自信”,绝非“文化自傲”

前段时间我评价某些演员“勇于尝试”自己力所不及的剧目 , 将大好的“展示自我”自会变成了“丢人现眼”的机会 。 (详见:想说 | 自认为“信心满满” , 观众却说“丢人现眼”)有演员自行对号入座 , 私下说某场演出还不错 , 圆场“还不至于像个蹦蹦车 , 你不知道 , 跑完之后观众还是热烈鼓掌的” 。
【中国戏曲|想说|挑战自我基于“文化自信”,绝非“文化自傲”】我绝对不会怀疑人家演员骗我 , 因为那场演出我也看了 , 观众确实对部分场次和动作给予热烈的掌声 。 然而我深切怀疑 , 掌声是让演员“看这娃的圆场都快跑断气了 , 赶紧让好好休息休息” , 或者“看戏几十年没见过这种演法 , 只看过僵尸摔、没见过僵尸蹦 , 这次咱开眼了” 。 于是 , 掌声真挚而热烈 。
中国戏曲|想说|挑战自我基于“文化自信”,绝非“文化自傲”
本文图片

至于髯口、梢子、靠旗“三合一” , 也确实为难了演员 。 毕竟髯口梢子虽然材质不同 , 还是同一个颜色 , 搅和在一起还情有可原 , 古人还留下了“头发胡子一把抓”的俗语 , 可见真要是髯口和梢子不听使唤 , 黏在一起也就黏在一起了吧 , 然而 , 靠旗也搅和进来就很奇怪了 。 再比如要是翎子戳进了靠旗里 , 实际就是彩绣布中间插着野鸡毛 , 视觉冲击力更强 。
上述例证其实还是在演员自己的功底上打转转 , 有些演员还觉得这样不过瘾 , 在突破原有行当的基础上 , 还萌生了自造新行当的“伟大构想” 。
中国戏曲|想说|挑战自我基于“文化自信”,绝非“文化自傲”
本文图片

昆曲的十二角色、汉剧的十大行当、秦腔的十三头网子 , 基本都是经历了百余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的 , 也就是现在各剧种演传统戏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划分 。 即便最晚出现的“花衫” , 也是从王瑶卿到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名旦 , 以及其他各剧种几代的代表人物共同实践出的表演方法 , 严格来说还不能算作行当 , 只是一种手法 。
现在有的演员 , 原本唱青衣正旦的 , 排两出刀马旦戏 , 就恨不得把自己的“伟大创造”命名为“刀马青衣”;原本唱京剧老生的 , 勾过几次脸 , 就恨不得把这种形象称之为“勾脸老生” 。
中国戏曲|想说|挑战自我基于“文化自信”,绝非“文化自傲”
本文图片

还有人反驳我 , 说现在戏曲行业需要振兴 , 演员尤其要有“文化自信” 。 这点我高度同意 , 不光是演员 , 人都要有自信 , 当下的中国人尤其要自信 。 唯有充满自信 , 在纷乱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坚持自己的道路 , 中国人才能真正树立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路径 。
但“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 , 是对自己要有清醒的把握和认识 , 而不是盲目自信、不看实际 。 “文艺的一切创新 , 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 , 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 , 只根据自己的兴趣而进行的所谓“创新” , 从本质上就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 而恰恰是不能认清自己的实际能力、不能认清群众的真实需要 , 是肤浅浮躁的“文化自傲” 。
中国戏曲|想说|挑战自我基于“文化自信”,绝非“文化自傲”
本文图片

换句话说 , 只有对自己实际情况认识不清 , 对戏曲这门艺术缺乏真正的了解 , 对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没有呼应 , 才会浮躁到过于“英勇且无畏”地“挑战自我” 。 这种“挑战自我”绝不是基于了解自己、了解艺术、了解观众而产生的“文化自信” , 而是浮躁所导致的“文化自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