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录音带|武汉音乐遗产展正在筹办中,将展出各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音像资料

在磁带发明出来前 , 人们用钢丝录音带记录声音 。 武汉晚报采访人员日前在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见到大量珍藏的钢丝录音带 , 里面记录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录制的湖北各地区山歌、田歌、小调、灯歌、劳动号子等 。
据了解 ,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湖北音乐博物馆正在筹办音乐遗产展 , 即将展出武汉音乐学院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音乐音像资料 , 其中就包括今天年轻人很少听说的钢丝录音带 ,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共收藏有334盘 。
钢丝录音带|武汉音乐遗产展正在筹办中,将展出各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音像资料
本文图片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收藏有334盘钢丝录音带 。
钢丝录音带|武汉音乐遗产展正在筹办中,将展出各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音像资料
本文图片

武汉音乐学院收藏的录音和播放设备 , 包括磁带录音机、CD播放设备 。
钢丝录音带|武汉音乐遗产展正在筹办中,将展出各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音像资料
本文图片

武汉音乐学院收藏的钢丝录音带 。
馆藏钢丝录音带 , 还能播放出当年的民歌
采访人员日前在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音像储藏室 , 见到这些粉笔盒大小钢丝录音带圆盘 , 细小的钢丝就卷在圆盘上 , 如同放风筝的卷线 。 每一盒钢丝录音带外壳上都写有编号、录音内容 , 发黄的外壳纸签透出浓浓的历史气息 。
奇妙的是 , 这些钢丝录音带放入同样老旧的钢丝录音机中 , 还能播出六七十年前的声音 。 编号为“30”的钢丝录音带 , 播放出恩施建始民歌《心中想起毛泽东》 , 因保存时间久远 , 声音飘忽 , 但仍能听出是高亢的男高音 。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介绍 , 钢丝录音带是一种将模拟信号的音频以磁性存储在细钢丝上的录音设备 。 1898年丹麦哥本哈根电话公司的电话工程师V·保尔森制作了一台称为“录音电话机”的设备 , 是第一台磁性钢丝录音机 。 它依据美国发明家欧·史密斯于1888年9月发表在法国出版的杂志《电子世界》磁-电转换原理 , 即钢丝缓缓通过有电流的线圈且随着电流强弱变化 , 把强弱不同的“小磁铁”排列起来 , 实现声音的储存 。 通过连接在线圈上的电话听筒 , 又可以将电话转变成声波变化 , 从而放出声音 。
钢丝录音机的好处是可随身携带 , 随时随地录音 , 在磁带录音机还没有出现的很长一段时间 , 钢丝录音机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 。 20世纪50年代起 , 武汉音乐学院教师背着钢丝录音机 , 走向湖北各县市州采风 , 用钢丝录音带记录当地民间音乐 。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湖北音乐博物馆的这次展览主题宣传片中 , 第三集《钢丝录音带》专门介绍钢丝录音带的前世今生 。
【钢丝录音带|武汉音乐遗产展正在筹办中,将展出各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音像资料】音乐录播设备 , 随技术进步不断革新
湖北省原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黄中骏在接受采访人员电话采访时表示 , 以现在的眼光看 , 钢丝录音带播放的声音与磁带效果差不多 , 与原声相比都有一定变声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钢丝录音带在音乐专业机构和广播电台应用较多 ,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及度不高 。
20世纪80年代 , 磁带录音机普遍使用 , 进入百姓日常生活 。 20世纪90年代末 , CD光碟出现 , 播放的音质大为提升 , 催生了音响设备流行和一批音乐发烧友 。 进入新世纪 , 电脑和网络普及 , 磁带录音机也随之消失在日常生活中 , 人们用到光碟也越来越少 。 到今天 , 智能手机成为老百姓听歌录歌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