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无所有 , 聊赠一池莲 。
如果要列出“夏日期待清单” , 那么“游湖赏莲”则必在榜中 ,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在煦风徐徐、清香阵阵中 , 舟行碧波间 , 实在妙不可言 。
本文图片
▲清沈贞采莲图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口中的六月是农历六月 , 要对应到现在的七月左右(所以现在时间尚早 , 赏莲一事还可期待哟~) , 当时 , 六月还有一个雅称——“荷月” 。
故宫博物院藏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的“六月纳凉”、以及《月漫清游图册》(作于乾隆三年)的“碧塘采莲”都是清宫廷中六月游湖赏荷的盛况 。
本文图片
▲清 佚名(传郎世宁)《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六月纳凉” 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图片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六月采莲图景故宫博物院
你细看 , 下图是不是很像上图的细节放大版?仕女驾舟采莲 , 边插瓶做荷花清供 , 清凉且富诗意美 。
其实这样的赏莲情景不仅仅在清代 , 在前代画作中也十分常见 。 可见夏日赏荷是很有渊源的 。
将荷花作为观赏性植物花卉引进园林早已有之 , 早期比较著名的是战国时的吴王夫差为西施建的玩花池——“吴王台下开多少 , 遥似西施上素妆”“鸟惊入松萝 , 鱼畏沈荷花” , 此后西施的形象也多与莲花相结合 , 民间甚至将她定为荷花花神 。
至汉代 , 建池赏莲已经成了风尚 , 汉武帝就曾在宫中开“太液池”种植荷花 , 逐渐形成了宫廷植莲、观莲的传统 , 《三辅黄图》载“琳池中 , 植分枝荷 , 宫人贵之” , 可做一处印证 。
本文图片
▲南宋 冯大有《太液荷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馆藏简介:画名太液 , 语出《史记封禅书》 。 按汉武帝于太液池南筑建章宫 , 复于池中建台 , 至昭帝时 , 尝有黄鹄飞入池中 , 群臣以为瑞兆 。 大有此帧纨扇荷花 , 布局赋彩典雅 , 且蝶凫成双 , 显然隐含祥瑞之意 。
虽然国人认识莲花有一个惊艳的开始 , 但随着唐代佛教和宋代文人文化的盛行 , 莲花在精神和文化上逐渐被赋予雅意 , 成为一种标志性的存在 。
唐代禅宗盛行 , 在士大夫文人阶层内迅速传播 , 代表北宗禅的神秀与代表南宗禅的慧能的“悟道”及“心性”修养方式普遍被当时文人所认可 , 他们多以莲花为引 , 展现自己的佛学倾向 , 比如杨巨源的:“试问空门清净心 , 莲花不著秋潭水”;白居易的:“似彼白莲花 , 在水不著水”等 。
本文图片
▲五代十国 周文矩 《荷亭奕钓仕女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宋代 , 理学盛行 , 文人中普遍有“居于世俗而又超越世俗的存在”的志愿 , 即以赏莲、爱莲来修心性 。 无论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的“君子莲”还是“花中十友”的“净友莲” , 皆出此意 。
有意思的是 , 周敦颐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理论依据 , 也可以寻到佛经中去 , 比如《维摩经》“高原陆地 , 不生莲花 。 卑湿淤泥 , 乃生此花”
- 插画|教材插画的可能:看一批插画师自荐“重绘”
- 吉利汽车|跟着天元邓刚,一起盘盘吉利新豪越这个“钓鱼佬快乐车”吧
- 海淀|海淀特殊学生作品数字艺术画将在“六一”发售
- 蒙娜丽莎|突发!蒙娜丽莎画像遭观众一阵乱涂
- |每个爱茶人士,都应该拥有一把紫砂壶
- |《从考古看中国》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读+
- |曹德旺办公室挂什么书法作品?内容出自哪里?书法如何?一目了然
- |康朗:分明春色一家|明联三百副
- mother|一双小白鞋(小小说)
- 枇杷|我想吃枇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