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周汝昌的岁华晴影,用随笔对人生的一次回望

今天(2022年5月31日) , 是红学研究者周汝昌先生逝世10周年 , 最近 , 一部辑选了周汝昌88篇随笔的新书《岁华晴影》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 这些随笔作品中 , 有读书治学、自我观照、讲“红”说“梦”、追忆故交、前尘往事、文化反思等几方面的内容 。 读者从中可见一位醉心于《红楼梦》之余 , 对传统节日和吃喝玩乐等亦充满好奇的周汝昌 。
|纪念|周汝昌的岁华晴影,用随笔对人生的一次回望
本文图片

《岁华晴影》
《黄叶村·小蒸食·蒲包》《腊鼓催年 人天同庆》《随笔与掉书袋》《读书与治学》《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等 , 书中所收大多数文章为千字短文 , 因为经历的丰富和体认之深刻 , 周汝昌信手写就的文章气韵贯通而情感真切 , 书中不乏对于自己过往生活的剖白 , 如谈起《红楼梦》的研究史 , 周汝昌以下面的诗表明心迹:“一介书生总性呆 , 也缘奇事见微怀 。 岂同春梦随云散 , 彩线金针绣得来 。 ”
|纪念|周汝昌的岁华晴影,用随笔对人生的一次回望
本文图片

周汝昌手迹
老一辈似乎对于季节时令总是有很深的感触 , 中华一年几个最重要的节日中 , 除过大年、闹元宵是开岁贯新之义 , 可以另论之外 , 若论真正当得起“佳节”二字的 , 首推清明之节 。 周汝昌随笔也以春节、上元节、端午节、清明节为题 , 且总是能和自己所专的《红楼梦》相勾连 , 如《佳节话清明》一篇中写:
【|纪念|周汝昌的岁华晴影,用随笔对人生的一次回望】《荆楚岁时记》说过 , 每逢寒食清明 , 偏多“疾风甚雨” , 天气最坏 , 把正开的好花摧残得厉害 。 此言不虚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脍炙人口 , “听风听雨过清明 , 愁草瘗花铭” , 则是南宋词人吴文英(梦窗)的佳句 。 “草”即撰作“打草稿”之义 , “瘗花铭” , 正是《红楼梦》里《葬花吟》的“前身”“预影”了 。 这种中华文化的文学传统 , 也不可不知 。 然而 , 再读一下欧阳公的“燕子来时新社 , 梨花落后清明 。 池上碧苔三四点 , 叶底黄鹏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 ”那就又把清明佳节的一片芳春淑气写得如此之美好愉悦 , 绝无叹惋悲伤之微痕隐迹 , 令人愈觉这个节日之可珍可爱 。
对于即将到来的端午节 , 周汝昌从包粽子的芦叶谈起 , 回忆道:“我生在离市中心五十里的南郊 , 海河之滨的一个镇里 。 此镇一度曾是天津县治之所在 。 那地方的结构学很简单:由西往东 , 随着河湾儿 , 是一条长达三里的街 , 两旁店铺鳞次栉比 , 人烟繁盛 。 但出街往南往北 , 便都是一片翠绿 , 有大树 , 有茂草 , 有菜圃 , 有稻畦 , 还有与本文的主题之所关的芦叶 。 因为到处有水 , 大河以外 , 还有数不清溪流港汊 , 穿插映带其间 , 而凡有水处 , 即有丛芦密苇 , 生于两岸 。 那芦苇长得极是茂盛壮健 , 其高过人 , 一进了芦地苇塘 , 往往迷向失路 , 绕半天绕不出来 , 在小孩子感觉上 , 着实富有探险于迷宫的情趣 。 ……粽子快煮好了 , 芦叶香格外地触动我的乡情离绪 。 ”
这些随笔中 , 周汝昌也对很多习见的事物提出新的看法 。 如他认为漫画家们是悲剧性人物:“漫画会使你大笑不止 , 真是开颜捧腹;可它又令人悲慨愤然 。 ”
关于漫画家为什么是悲剧性人物 , 周汝昌说:“第一 , 手中之笔要笑 , 心中之味是哭;第二 , 漫画画成 , 结果只博人一‘粲’了之(这已证明发生艺术效应了) , 看过丢开 , 谁也没拿它当个‘正经事’去想一想 , 理一理 , 纠一纠 , 救一救;第三 , 漫画家本人久而久之 , 自己也满足于“博人一粲”而已 , 迷失了当初作画的宗旨与心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