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我 一张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新面孔”

|关注本我 一张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新面孔”
本文图片

写在前面:
曾在2021西岸艺术中心的《Ontimeshow》展览上 , 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品牌-kar , 它创立时间不长 , 业务线从室内设计 , 延展到家具 , 后又加入了时尚服装 , 如今已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设计工作室 。 创始人Steven来自中国香港 , 在广东成长 , 后赴英国学习室内设计 , 跨越东西方的经历让他拥有了更多对东方审美的客观思考 。
kar 是梵文 karma 的词根 , 本意为业力轮回 , 也是在不断的创作中 , 尝试在东方哲学里找到美学的本质 , 发现新的审美语言 。
kar 的创作 , 其潜在更在乎“人的感受” , 渴望诚实地表达独立的审美并且不断探索工艺材质 , 找到艺术与实用之间的平衡 , 希望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产品 , 与人产生共鸣 。


从一枚挂钩
邂逅产品创作
|关注本我 一张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新面孔”
本文图片

kar的线下店目前有两家 , 一家在广州 , 一家在阿那亚 , 而这两家店都是直接由创始人Steven负责设计 , 他对于陈列 , 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 整个展厅于kar而言就是一个能量场 , 也是灵感的成长之地 。 对于家居产品创作的尝试 , Steven的创作是从最小的挂钩开始的 , 别看不上一枚小小的挂钩 , 它采用玻璃钢材质 , 不规则起伏的表面 , 裸露的玻璃钢纤维 , 而这些挂钩上的特征 , 日后都成为了kar玻璃钢家具的外观特点 。
|关注本我 一张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新面孔”
本文图片

? 挂钩
在完成了挂钩的尝试后 , 他开始着眼于更大体量的作品——家具 。 从小体积到大体积 , 并没有放弃对粘土的使用 , 他继续做出掌心大小的模型 , 每一处细节都由他的手直接塑形和校正 , 直到直觉告诉他此时此刻的外形已然令人满意 。
|关注本我 一张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新面孔”
本文图片

? 图为Kar第一季产品册封面
|关注本我 一张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新面孔”
本文图片

? kar家具粘土模型
|关注本我 一张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新面孔”
本文图片

随后 , 粘土模型的轮廓被扫描进电脑 , 这一举措除了使设计能够更自由地调整产品的比例 , 使其符合人体工学 , 保证使用的舒适性 , 粘土上面所有的指压痕迹都会完整地呈现在电脑模型上 , 在电脑上把模型的比例调整好后 , 根据它做出用于玻璃钢翻模的一比一的模型 , 最后玻璃钢材质的成品不仅满足了功能性 , 也拥有了最初粘土模型上不规则的凹凸轮廓和设计师审美的诚实表达 。
|关注本我 一张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新面孔”
本文图片

|关注本我 一张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新面孔”
本文图片

|关注本我 一张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新面孔”
本文图片

? kar产品展示
向左滑动
用手对陶泥塑形的整个过程是感性的 , 无论是按压的力量、手势的把控 , 还是陶泥通过自身的柔软度和硬度给予的反馈 , 都能够由创作者直接施加和感受到 。 这样的创作过程steven认为就是本我的真挚展现 , 即使是情绪化的、无意识的 , 但往往结束创作之后 , 结合自己的认知对成果进行理性思考时 , 便会理解当时每一个动作起心动念的原因 , 所以事实上这种创作非常理性和可以知其所以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