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一部《琵琶记》流芳百世,被后世尊称为“南戏鼻祖”

|他以一部《琵琶记》流芳百世,被后世尊称为“南戏鼻祖”
本文图片

作者:黛珂 ,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水乡中的诗意
在元成宗大德九年 , 也就是1305年 , 元朝文学史上又诞生了一位著名作家 。 此时 , 距离南宋灭亡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 风云变幻 , 当这个孩子出生时 , 事态还较为和蔼 。
在浙江瑞安崇儒里的柏树村 , 一位白胡子的老头抱着刚出生的婴儿 , 回想刚才的电闪雷鸣 , 白光普照 , 于是心头一动 , 给孙儿取名高明 。 在高明诞生之前 , 这个坐落在江南水乡的高氏家族并没有什么显赫之处 。
几代人都没有当过官 。 高老太爷于是把希望全寄托在孙子身上 。 高明之后还有一弟弟 , 成年后参加科举屡考不中 , 最终只能回乡教学 。
童年的高明 , 生长在这片具有艺术气息的水乡 , 身心受到了良好熏陶 。 陆游曾写过一首诗:
斜阳古道赵家庄 , 负鼓盲翁正作场 。
死后是非谁管得 , 满村听说蔡中郎 。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这一带的人家 , 日常生活参带着很多娱乐活动 , 比如鼓词 , 高腔 , 莲花落 。 高明成年后对戏曲有着浓烈兴趣 , 与从小耳濡目染密不可分 。
九岁时 , 高明的父亲不幸去世 。 他对母亲的依赖变得非常强 。 在读到孟郊的诗时大受感动 , 写下了这样几句:
愿言慈母线 , 永托游子衣 。
衣线有零落 , 母恩无终期 。
——《春草轩二首》
这大概就是诗歌读后感最高级的表达了吧 。
童年 , 小高一直在乡里的集善院读书 。 老师就是他的舅舅 。 上学时除了听从舅舅教诲 , 还和表妹玩得很好 。
二十岁时 , 两人结为夫妻 , 前半生幸福恩爱 。
四十岁后 , 高明各处为官 , 东奔西跑 , 晚年因为战乱 , 临死也没能和妻子见上一面 , 这是他最大的遗憾 。
|他以一部《琵琶记》流芳百世,被后世尊称为“南戏鼻祖”
本文图片
▲高则诚画像
不情愿去考试
元朝科举一度荒废 , 高明的前辈马致远是没赶上 。 可是刚刚恢复不久 , 又停滞了 。 没办法 , 高明只能将学来的知识回报给家乡孩子 。 这一待就是十多年 。 在此期间 , 他前往义乌拜黄缙为师 。 黄缙既是官员又是学者 , 名气很大 。 和高明一同求学的还有宋濂与刘基 。 刘基后来改名伯温 。 你说这人厉不厉害?
等到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 , 高明已经三十六岁了 。 在当时人眼中看来 , 其实是碌碌无为的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就跟那位“少壮不努力”的苏洵差不多 。 这一年 , 科举再次恢复 , 老爷爷对孙子说:“终于熬出头了 , 你该把书拿出来好好读读 , 准备考试 。 ”
已经过了几十年安逸日子 , 现在突然被叫去考试 , 高明心里肯定是不太情愿 。 但是没办法 , 不能违拗祖父 , 于是只能被迫参加乡试 , 不料一次中举 。 次年又上大都应进士科 , 名登皇榜 。 高家这一下彻底出名了 。
第二年 , 高明被授予处州录事之职 , 相当于文秘 。 两年后调去杭州 , 当地的百姓给他立“去思碑” 。 这在当时那种“只准州官放火 , 不许百姓点灯”的环境中 , 是十分罕见的 。
来到杭州后 , 面对栖霞岭下的岳王墓 , 高明大发感慨:
莫向中州叹黍离 , 英雄生死系安危 。
内廷不下班师诏 , 绝漠全收大将旗 。
父子一门甘伏节 , 山河万里竟分支 。
孤臣尚有埋身地 , 二帝游魂更可悲 。
——《和赵承旨题岳王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