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古代曾是国宝级动物?

谁能想到,牛在古代也曾被当做国宝 。可能现代人对于牛的认识,多停留在美食阶段 。牛肉能制成各种美食,无论是日常料理还是高级料理,牛肉都是常客 。不过牛对于古人来说,不仅仅是食物这么简单,而是赋予了更多价值和意义 。当然,牛作为劳动力也是一把好手,但牛为什么会变成国宝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牛在古代的地位变化,要是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

牛在古代曾是国宝级动物?

文章插图
走进任何一条美食小街 。
放眼望去 , 与牛肉有关的美食可谓比比皆是:兰州牛肉拉面、加州牛肉面、烤牛肉、炸牛排……
这种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鲜美的肉食深受老饕食客的追捧 。
然而在古代社会,古人虽然也知道牛肉至上美味,却不能轻易获得食材 , 以饱口腹之欲 。
因为在工业不发达的古代,宰杀耕牛吃肉属于违法行为 。
牛在古代曾是国宝级动物?

文章插图
01
国宝级动物
元朝农业专家王祯在《农书》中说:“农为牛本,有功于世” 。
数以千年农耕文明的延续 , 成为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 。
历代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保护耕牛 , 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 因而促使耕牛大量繁衍生息,成为国宝级的保护动物 。
《礼记》记载: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 , 也就是说省部级封疆大吏都无权轻易杀牛,就更谈不上吃牛肉了 。
只有国家最高领导人才可以在春秋两个季节,宰杀牛、羊、豕(猪)等三牲祭祀天地、祖宗,称作“太牢”或“大牢” , 诸侯祭祀称作“少牢” 。
只有羊、豕两种动物,大夫只可用一种动物祭祀,但绝不是牛 。至于平民百姓就只能以面食等祭祀了,想吃到牛肉谈何容易 。
汉朝时,《汉律》严格规定:
“不得屠杀少齿”就是说不可以宰杀青壮的耕牛 , 老病的牛可以宰杀,可是牛老肉也老,蒸不熟煮不烂,对老饕们诱惑不大 。随便屠杀了青壮的耕牛 , 搞不好要掉脑袋,“王法禁杀牛 , 犯禁杀之者诛” 。
隋唐、两宋、五代十国时期 ,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升 , 对耕牛的保护加大了力度 , 老弱病残的耕牛也不允许屠宰 , 只有自然死亡后的耕牛允许百姓食用 。
牛在古代曾是国宝级动物?

文章插图
02
战争物资
《太平广记》记载:“阮倪者 , 性特忍害 。因醉出郭,见有放牛,直探牛舌本,割之以归,为炙食之 。其后倪生一子,无舌,人以为牛之报也 。”
讲述的是一个叫阮倪的人割掉牛舌烤着吃了,后来生了个孩子天生没有舌头,遭了报应 。
这个段子虽然很假,但从侧面足可看出古代社会人们对耕牛的重视程度 。
古代保护耕牛除了发展农业之外 , 还有另一种原因 。
就是牛与马同属于战争奇缺物资 。
马在冷兵器时代,是战争不可或缺的国家级战略物资,而牛同样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唐律疏议》记载:“马牛军国所用,故与余畜不同 。若有盗杀牛者,徒两年半 。”
牛不仅可以拉车运输物资,死去仍然可以服务于战争,牛皮、牛筋可制作战靴、铠甲、束带、缰绳、马鞭、弓箭等 。
民间耕牛死亡,牛皮牛筋必须无条件上交官方,倘若藏匿被发现,轻者挨顿板子 , 严重的要判刑并处罚金 。
五代十国时期 , 后周郭威曾经下令:百姓有田五十亩者需上交牛皮一张,就是防止军用物资流入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