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南北之战有哪些特点?

中国历史上南北之战一般都是北方胜的多,南方胜的少,由北向南完成统一的几率会高出很多 。但我们好像很少提及东西战争,那东西战争的战况一般又是如何呢?东西之战的确比较好,因为一般都是从上之下就囊括了东西,不过有些战役也是从东西开始打起 , 结果可能会比较出人意料 。古代打仗北方的士兵还是要比南方士兵战斗力会强一些,但比起谋略和智慧就略逊一筹,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些战役都有哪些特点吧 。

中国历史上南北之战有哪些特点?

文章插图
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历史上南北之战多数以北方胜过南方而告终,而和东西之战相关的问题在知名度上则不如南北之战,这种情况的造成的原因,我会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提及 。
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下,东西之间的大致分界线 。一般来说,秦汉时期讲山东山西 , 是以崤山函谷关为分界地 , 而以后的历史基本承袭了这种分界习惯,虽然由于汉武帝将函谷关东迁后秦汉函谷关的地位逐渐被潼关取代,但基本的东西分界线变化并不大,大致是以地理上的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为界,按古代中原政权的大致管辖区域,北起太行山,南经秦岭余脉(也就是古代崤山地区) , 巫山,雪峰山,其长江以南段与三国时期吴蜀分界线大体相当 。
而在这条分界线以西,有三个比较主要的区域:并晋(今山西大部,不含运城市)、关中、巴蜀 。
这便是历史上东西之战西部地区的三位主角 , 当然戏台子既然搭起来了就不能让西边的兄弟唱独角戏,相对应的,分界线东边也有三个区域:河北,中原 , 荆襄 。好了,万事俱备,开始唱戏 。(因为东西分界线的南北起止距离比较长,因此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分为北中南三段进行介绍)
河东形胜过于河北
首先是并晋与河北 。历史上占据过并晋地区的势力不在少数,我们先梳理一下主要势力的兴衰:

晋(前1033年——前349年)亡于赵魏韩
赵(前403年——前222年)亡于秦
楚汉之际赵国,亡于汉
西晋末刘琨(306年——316年)亡于后赵石勒
前燕(337年——370年)亡于前秦
西燕(384年——394年)亡于后燕
后燕(384年——409年)亡于北魏
北齐(550年——577年)亡于北周
北汉(951年——979年)亡于北宋

以上是为占据过并晋地区的主要势力及时间,此处举例以占据过并晋河北地区的地方割据势力为选取标准 。
从以上各势力的结局来看,除了被分掉的姬姓晋国、刘琨、西燕和北汉以外,其他势力均是被来自西部地区的势力所灭 。
而真正被东部割据势力灭亡的,只有刘琨和西燕 。如此看来,北段的东西之战,显然是西胜东 。从列举的九大势力的兴衰看,晋国亡于内,赵国衰于长平之战 , 赵王歇亡于井陉之战,前燕亡于上党之战,后燕衰于参合陂之战,北齐亡于晋阳之战,刘琨、西燕和北汉仅据并晋,被敌人端了老家 。
中国历史上南北之战有哪些特点?

文章插图
河东地区
图片来源:寒鲲
而再看这些重大转折点 ,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 河北割据政权丢失并晋之后,便难免于衰亡的命运 。而东西两方在北段的争夺焦点,亦在于并晋 。
从地理上看 , 并晋山川险要 , 河北一马平川,河北政权想要巩固,就必须控制并晋,控制并晋既能给以河北为核心的割据政权一个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同时河北政权也能凭借并晋的重重山川险关节节抗敌,使己逸而敌劳 ,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北周和北齐之间的对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