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人追求功名利禄,由此诞生了一个词叫做“封侯拜相” 。这是对古代获得官位爵位的一种说法,“封侯”我们也是很熟悉了,古代有诸侯都是分封而来,就算没了分封制,后世也有很多侯爵的位子,那都是皇帝封的 。但是有一个侯位很奇怪,就是关内侯,这个侯位不能叫封 , 而应该说“赐”,那是为什么?关内侯和其他的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文章插图
在看史书的时候,每次看到论功行赏的时候 , 都会出现赐关内侯 , 封某某侯的字样 。封侯就意味着拥有食邑,不同的侯,食邑的数量也不同 , 但都说封侯拜将,没有说赐侯的 。同样是侯 , 为什么会有封和赐的区别呢?
爵位是我国古代用以表示身份等级和权力高低的封号 。据《通典》记载 , 尧舜禹时期,便有了我们熟知的公侯伯子男这五种爵位 。到了周朝时,这些爵位等级依然存在,比如我们常常说的宋襄公,魏文侯,智伯等 。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诸如君的爵位 , 比如商君 , 其封地就在商地 。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为了激励百姓们英勇杀敌,设置了二十级爵位 。一公士 ,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 , 六官大夫,七公大夫 ,八公乘 ,九五大夫 , 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 ,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 ,十五少上造 , 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 , 十八大庶长 ,十九关内侯 , 二十彻侯 。彻侯就是后世所追求的的列侯 。从秦国的爵位等级可以看出,关内侯是次于列侯的 。关内侯只有封号,没有封国 , 只有少数几户食邑 。所以,关内侯的爵位是赐,以示恩德 , 而列侯的爵位是封,以示荣誉 。
文章插图
彻侯变为列侯,则是在汉武帝时期,古人讲究避讳,尤其是皇帝的名讳 。汉武帝叫刘彻,那么天下人就不能有叫彻的 , 以此来显示帝王的至高无上和唯一性 。就比如光武帝之后把秀才叫茂才,也是因为要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
由于连年征战,为筹措军费,汉武帝开始售卖爵位,当兵的拼了命才博得的爵位别人用钱就可以买到,这让士卒们感到了羞辱,于是,汉武帝由另设武功爵十一等 。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 , 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 , 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 。
东汉末年,曹操直接废除了二十等爵和十一等爵,新设立了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但没有封国和食邑 , 只是一个光荣称号 。曹丕建立曹魏后,又设立了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 。曹操设置的几个侯依然保留,在原来公侯伯子男和关内侯的基础上加了王爵,县侯、乡侯 。比如曹植被封为陈王,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此时,关内侯依然是一个比列侯低一个等级的爵位 。
文章插图
西晋的爵位比较复杂,一共十八级 。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 。王爵是为皇子准备的封号,传统的五等爵是为宗室准备的,后面的爵位则是为功臣准备的 。
到了隋唐时期 , 爵位又有了变化 。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到了隋炀帝时,只留下王、公、侯这三等爵,其余都不要了 。所以,我们在看隋唐演义的时候会听到唐国公、宋国公等 。唐朝又分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承袭亲王的为嗣王 。比如程咬金被封为卢国公,尉迟恭被封为鄂国公 。唐朝的封爵是有食邑的,亲王一百顷 , 郡王五十顷,国公四十顷,郡公三十五顷,县公二十五顷,县侯十四顷,县伯十顷 , 县子八顷,县男五顷 。所以,唐朝的爵位是比较值钱的 。
- 古代举人挺有钱,为什么赶考的书生却很落魄
- 关羽进攻襄樊刘备为什么不支援?
-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要用赵括换廉颇?
- 瓜岛战役中日军其实有补给,为什么饿死的还是那么多?
- 张飞身为将军是有护卫队的,为什么还会被范强张达割了头颅?
-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进攻苏联?
- 为什么孔子画像会露出两颗牙齿 有什么意义
- 为什么古代一些人称吃饭为“打尖”?
- 薛仁贵为什么会被吐蕃击溃?
- 人为什么喜欢吃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