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可以说是刘备时代的结束,经过这一次失败的战役后,他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因此才有了白帝城托孤的事件 。这一次的战役,刘备的对手不再是曹操,而算是自己的大舅哥孙权,可是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 刘备要攻打东吴 , 最终却又如此遗憾收场呢?
文章插图
为雪弟恨,刘备兴兵东征,孙权节节败退 , 蜀兵连胜十多阵,一时间,刘备声威大震 , 江南之人尽皆胆裂,孙权害怕,多次派使者到蜀营求和 , 刘备严辞拒绝,发誓先灭东吴 , 然后伐魏 。当时刘备认为吴国己被吓破了胆 , 没有能力与自己大军抗衡,灭吴只是时间问题,指挥大军长驱大进 , 不把吴国放在眼里,十分轻敌 。
刘备兵到夷陵,正值大暑伏天,天气炎热 , 蜀兵都住扎树林荫凉处,连营六百里,吴兵在陆逊统帅下 , 只守不战 , 和蜀兵相持七,八个月,蜀兵慢慢懈怠 , 认为吴兵胆怯,再不认真提防 。夜半三更时 , 刘备还在御营苦思破敌之计,陆逊发动进攻 , 趁东南风大起,火烧连营 , 蜀兵溃散,刘备被困 , 幸赵云赶来救出,按诸葛亮安排,败退白帝城 , 陆逊大获全胜,领兵追赶,在夔关前被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困住 , 刘备才有了白帝城托孤的机会 。
刘备是三国枭雄,足智多谋 , 深通政治和识人用人之道,但不懂兵法 , 连营几百里,犯了兵家大忌,没有考虑自然条件会成为致败的因素,在诸葛亮未出山前,刘备打仗是屡战屡败,三顾茅庐后,军事上一直都是诸葛亮全盘指挥,夷陵之战 , 是刘备唯一亲自指挥的一场大仗,却以彻底的失败告终 。
文章插图
刘备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 但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 。
对于他失败的原因,曹丕曾点评道:“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意思是说刘备不懂军事,哪里有七百里连营可以抵御敌人的道理呢?在大片低洼和险要地区驻扎军队,很容易被敌人打败 。刘备用兵一生,经验极为丰富,并非马谡那类只会纸上谈兵之人,他在地形复杂的地方,扎成连营,目的在于相互照应,曹丕虽然料到了刘备的失败 , 却没有分析到点子上 。
此战的当事人之一陆逊,也曾对此战进行了分析,开战之前他曾对孙权说:“臣初嫌之,水陆俱进 , 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也就是说,在陆逊看来,刘备战败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水陆并进 。然而水战是江东最擅长的战斗,彼时蜀汉的荆州地盘已失,士兵多为巴蜀人氏,外援武陵蛮人,最擅长的也是山地战,如果刘备水陆并进,估计会败得更快吧?
那么刘备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他如何做,才可能扭转战局呢?对于此事,小编是这样认为的 。
文章插图
原因一:无名将震慑
夷陵之战时,刘备手下的名将关羽已被东吴擒杀,马超、黄忠、霍峻已经病逝 , 赵云在江州,魏延在汉中,他唯一能够倚仗的张飞,则在战争前夕被部下刺杀 。因此这一战中 , 他启用的将领,大多都是还未扬名之辈 。这些人忠义有余 , 而勇武不足,威名不足,根无无法对东吴产生震慑作用 。
- 夷陵之战赵云是怎么把刘备救出去的?
- 萨尔浒之战如果明朝不分兵,采用合兵战术会赢吗?
- 如何评价三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的表现?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是怎么打赢英法联军的?
- 涿鹿之战是否是地外文明之间的战争?
- 为什么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双方实际参战人数又是多少?
- 长平之战如果把赵括换成李牧会怎么样?
- 东硖石谷之战前后经过介绍
- 长平之战白起有无更好战法?
- 太平军如何打赢“三河大捷”这场生死存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