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秦国后来变得强大 , 是因为采用了商鞅变法 。不过商鞅原本是魏国人,他是怎么跑到秦国的呢?商鞅原本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后来侍奉魏国的国相公 。后来国相公又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说商鞅是一位能治国的人才,但国相公却特别强调如果主公不用商鞅,一定要把他给杀掉,不能让他跑到别的国家 。但魏惠王并没有把这句话给听进去,而且也并没有重用商鞅 。后来商鞅觉得才能无处施展,就来到了秦国,可能魏惠王之后肠子都要悔青了 。
文章插图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在初期并不是最强大的诸侯国 。特别是在战国中前期,秦国甚至无法和魏国、齐国等大国相抗衡 。但是,经过不断的崛起,秦国逐渐形成了对山东六国的优势,并最终由秦始皇剪灭魏赵韩齐楚燕六国,建立了秦朝 。对此,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提到三个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分别是:商鞅、张仪、范雎 。比较有意思的是 , 对于商鞅、张仪、范雎这三位奠定秦国霸业的人才 , 都是来自于魏国,或者说是从魏国跑过去的 。那么,问题来了,推动秦国一统天下的三位人才,为什么都来自于魏国?
一
【秦国崛起是因为挖走魏国三大人才?】首先,就商鞅、张仪、范雎三位人才来说,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商鞅是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 , 姬姓公孙氏 , 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商鞅一开始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因为在魏国始终得不到重用,所以选择来到秦国;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 。虽然是魏国人,但是,张仪才能的发挥也是在秦国;和张仪一样,范雎也是魏国人,后来在秦国担任宰相一职 。由此,就奠定秦国霸业的三位人才 , 要么是魏国人 , 要么一开始在魏国担任官职 。
文章插图
二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战国前中期的魏国,可谓人才济济,比如孙膑、庞涓、吴起、商鞅等著名人物首选之地便是魏国 。在战国前中期 , 魏国对于人才是非常重视 。比如魏文侯这位君主在位的时候 , 在位时礼贤下士 , 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 。魏国对于这些人才的任用和吸引,促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 史称“徐州相王” 。
文章插图
三
由此 , 非常明显的是,对于战国前中期的魏国,因为实力的强盛 , 加上地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经济文化繁荣,所以凡有识之士都想来到魏国一展才华 。但是,人才济济的魏国,并没有继续强盛下去,反而出现了排挤人才的问题 。比如庞涓和孙膑这两位师从鬼谷子的兵家人物,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而对于商鞅等人才,也是因为人才排挤等原因,所以在魏国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 进而选择到拥有广阔空间的秦国 。对于秦孝公、秦惠文王等秦国君主,也对来自魏国等诸侯国的人才礼贤下士,这也是吸引山东六国人才的地方 。
文章插图
四
最后,总的来说 , 对于战国前中期的魏国,因为是战国七雄中的霸主,在实力上领先于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韩国、燕国等诸侯国 , 加上自己处在富庶的中原地区,所以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人才 。但是,因为人才的饱和,加上君主不能合理的任用,促使其人才出现了大范围的流失,就本文所说的商鞅、张仪、范雎这三位人才 , 就来自于魏国 。对于商鞅、张仪、范雎来说,为秦国的崛起和一统天下而出谋划策,比如商鞅变法就奠定了秦国的霸业,而张仪、范雎也帮助中后期的秦国不断削弱魏国、赵国、韩国、齐国、楚国、燕国这六国 , 最终由秦始皇剪灭六国,建立了秦朝 。
- 嬴姓为什么消失了?秦国皇室后裔被灭绝了么?
- 长平之战其他五国为什么不帮赵国打秦国?
- 秦国历史上失败的三次战役,秦军也曾全军覆没
- 历史中长平之战时楚国为什么不乘虚攻打秦国?
- 历史上鸦片战争惨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林则徐吗
- 松锦大战明朝惨痛失败,是因为洪承畴瞎指挥的原因吗?
- 圣诞老人的由来竟是因为他?
- 吴起的魏武卒方阵是怎么做到以五万兵力能碾压秦国二十万兵力的?
- 长平之战之前,秦国为什么要攻占上党?
- 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后哪来的实力歼灭秦国30万大军和匈奴10万骑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