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赏菊?( 二 )


文章插图
此外,《荆楚岁时记》也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这是什么意思呢?隋代的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 , 然自驻至宋未改 。”也就是说人们在重阳当天举行大型宴饮的活动不知起于何时,一直到宋代还依然保持完好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舶亚啻旱雇旎?。”这是对当时重阳佳节的描绘 。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宴饮,喝菊花酒,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整个一幅其乐融融的盛景 。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以及一种敬老、尊老的价值观 。从这点来说,重阳节被称为“老年节”不是没有道理的,自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
从这些材料 , 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重阳节仪式、习俗已经相当完备了 。因此,重阳节的起源绝不止于汉代,应该可以上溯到更早 。不过,“重阳节”作为一个名词出现还是在三国时代 。例如,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写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到了晋代,陶渊明也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故爱屋及乌 , 对重阳节也是情有独钟 。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赏菊?

文章插图
当然从汉代到魏晋时期,重阳节的一些习俗主要还是在宫廷及士大夫中传播 。直到唐代,重阳节才被正式定位节日 。从此以后,朝廷与民同乐,以及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贺这一节日 。
关于重阳节 , 其中最重要的习俗当属“登高” 。
可是人们为何登高呢,其意义何在呢?《礼记·祭法》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 , 皆曰神 。”其实这是一种简单的万物有灵论,即早期人类对于超自然、超人格力量的一种崇拜 。早期人类主要通过采集、渔猎来获取日常的生活资料,而由于大山提供了茂密的森林、各种野兽,以及高山上的雷电击中树木导致自然起火,人们在反复实践中认识到可以用它来烤炙食物 。总之 , 人们认为山是神秘的,故对其有敬畏之意 。有人还对“崇”字做了解读,即“从山从宗,宗声”可见最早的崇拜也是对山而言的 。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赏菊?

文章插图
此外,还有登高“辞青”之说 。我们都听过三月“踏青”之说,那么与“踏青”相对的就是“辞青”了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说:“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 , 谓之辞青 。”
那么,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古人认为茱萸可以入药,菊花也一样 。早在唐代这种习俗就已流行开来,我们从王维的诗中也可窥见 。茱萸具有驱虫去湿、逐风邪之效 , 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九九重阳节,阳气过亢,为极凶 。故而佩戴茱萸就是为了辟邪、逢凶化吉 , 这和端午节的佩菖蒲、喝雄黄酒有着相似的蕴意 。
至于菊花酒,那是重阳节的必备饮品 。“我花开后百花杀”,秋天时,其他花都凋零了 , 惟有菊花在绽开,且菊花不艳俗,有着高洁的品格 。故在三国魏晋以来,菊花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渐成风尚 。
重阳节在秋季,文人对秋多有感怀之意,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便是 。重阳登高本是一种美好的习俗 , 但因客居他乡,抑郁不得志故而多有悲凉之感 。我们大可不必,正如杜牧诗言“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