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提纲在法西斯统治下是什么角色( 二 )


梵提纲在法西斯统治下是什么角色

文章插图
1938年11月11日意大利报纸Corriere della Sera头版,墨索里尼政府批准《种族法》
在信中,戴尔阿奎坚决反对教皇提出正式陈述 。他表示,这样做会显得过于同情犹太人,毕竟罗马历史上限制犹太人的举措就不少 , 纳粹政府的虐待可能是正确的 , 让“犹太人知道自己应该少说话 , 谨慎行事” 。再者 , 对抗德国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
科泽认为,庇护十二世虽然对大规模杀害犹太人感到不满 , 但他不想危害德国占领区的天主教会 。何况党卫军在罗马广场驱逐犹太人时,教皇自身也在占领区 。即便是几年前墨索里尼颁布的种族法,庇护十二世只是抱怨,将之适用于改信天主教的犹太人并不公平 。
2、菲纳利事件与犹太人改信天主教有关的菲纳利(Finaly)事件,是科泽最新研究的另一重点 。
二战期间,一对犹太双胞胎男孩罗伯特·菲纳利(Robert Finaly)和杰拉德·菲纳利(Gérald Finaly)被法国天主教神父秘密洗礼,他们的父母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双亡 。
战争结束后,菲纳利兄弟的亲人前来认领 。但教会声称,根据古老的教义,菲纳利兄弟已经是天主教徒 , 绝对不能由犹太人抚养长大 。这批最新档案证实,在法院判决前,上文提到的梵蒂冈秘书处官员戴尔阿奎,将双胞胎从法国偷运到西班牙 。
教会要确保没有人知道这些命令是否来自教皇本人 。法院裁定男孩回归犹太家庭后,罗马教廷行事更低调了 。如果他们直接干预遣返男孩,各地教会的传统人士会对教皇不满 。庇护十二世一度希望借政治难民为由拒绝遣返,但西班牙政府提前一步找到了藏匿点 。
菲纳利事件前后持续了八年之久 。科泽的报告显示,1946年3月,犹太教首席拉比(rabbi,犹太学者)访问罗马教廷,希望教皇向欧洲各地的神父发出公开呼吁,透露犹太孤儿的线索 。庇护十二世答应了 。但戴尔阿奎认为 , 如果教皇下达书面命令,就是在帮助传播犹太教 。最后,耶路撒冷方面只得到了一份普通的口头答复 。
3、“黑化”的庇护十二世1945年,据法国儿童救济组织统计,像菲纳利兄弟这样的法国犹太孤儿大约有1200名 , 而在波兰、荷兰等欧洲各地,还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秘密受洗,从未和亲人团聚 。但另一方面,欧洲近三分之二的犹太人在大屠杀中丧生,许多人寄身修道院、教堂和天主教家庭中 , 逃过一劫 。以波兰女性伊琳娜·森德勒(Irena Sendler)为代表的天主教徒,坚持不懈地营救犹太人 。庇护十二世也曾为避难的犹太人提供物质援助 。
实际上,二战结束前后 , 这些天主教会的收留行为曾被广为歌颂 。1944年,犹太拉比公开表示,犹太民族永远铭记罗马教皇“在最悲剧的年代为众多不幸的兄弟姐妹所做的一切”,爱因斯坦等流亡犹太名人也向庇护十二世致信感谢 。以色列外交部长果尔达·梅厄(Golda Meier)形容庇护十二世是一名“伟大的和平公仆” 。
4、庇护十二世去世后,一切开始扭转 。1963年,德国剧作家罗尔夫·霍赫胡特(Rolf Hochhuth)的作品《天主代言人》(The Deputy)上演 。这部剧将庇护十二世刻画为一位纵容法西斯屠杀暴行的刽子手,不配充当基督的代言人 。在剧作末尾,霍赫胡特说:“也许历史上从未有如此多的人,因为这样一位消极的政客而付出生命 。”
《天主代言人》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的记忆 。它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它为主题的剧场随之建立起来 。在它的影响下 , 后世研究者把庇护十二世称作“希特勒的教皇” 。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和哲学家汉娜·阿伦特都曾将庇护十二世与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相提并论 。桑塔格在文集《反对阐释》中写道:“剧场即法庭(Theatre is courtroom)” 。而阿伦特认为,谴责教皇“当然”是肤浅的,因为更切中要害地说,“被告是整个人类” 。